3.蒸熟食物后,曾(甑)的作用就成为过去时,虚化为时间副词,表示过去发生过的,经历过的,已经。《春秋公羊传·闵公元年》:庄公存之时,乐曾淫于宫中(庄公活着时,仆人邓息乐在宫中淫乱过)。如,曾经,似曾,不曾,未曾。
4.已经过去的,不能改变,引申为无奈,怎能,难道。《论语·八佾》:曾谓泰山不如林放乎(难道说泰山神还不如林放知礼吗)?
5.引申为竟,乃。《诗经·国风·卫风·河广》:谁谓河广?曾不容刀。谁谓宋远?曾不崇朝(谁说黄河广又宽?难以容纳小木船。谁说宋国很遥远?一个早晨就能到达)。
三、曾字的衍生字
曾字的衍生字,都与曾字的本义或引申义有关。曾字的衍生字的读音有cēng,céng,cèng,fēn,sēng,zēng,zèng,zhēn。
(一)cēng
1.噌,摩擦的声音。如,猫噌地上了树。
(二)céng
2.層,简化字写作层,初文为曾,见曾。
3.嶒,山势层峦叠嶂。如,崚[léng]嶒,嶒峨。
4.驓,膝下为白色的马,看上去有层次。
![汉字探源:曾及曾姓](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4/1640278754CJXAGd.jpg)
膝盖以下是白色的马叫做驓
5.竲,没有顶盖的楼台,曾是楼的一层,立是还可在其上再加盖一层。
(三)cèng
6.蹭,重复摩擦,不断摩擦。如,磨蹭,挪蹭。
(四)fēn
7.朆,吴语字,勿 曾的合音,义为未曾、不曾。
(五)sēng
8.僧, 音译字,本为僧伽,源自梵文saṃgha,指出家修行的男性佛教徒。如,僧侣,僧尼,唐僧。
9.鬙,头发散乱,如同搭建巢居的柴薪。如,鬅[péng]鬙,鬔[péng]鬙(头发蓬松散乱)。
(六)zēng
10.增,初文是曾,见曾。如,增加,剧增,陡增,徒增。
11.憎,多重的恨,非常恨。如,憎恨,憎恶,爱憎。
12.罾,像曾的渔网。如,渔罾,罾船(用罾捕鱼的船),扳罾。
![汉字探源:曾及曾姓](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4/1640278754eptC5z.jpg)
捕鱼的渔罾
13.缯,在丝织布上再织上花纹。如,笺缯(书信,古代用丝绸写信),黄缯(黄色的绸子)。
14.矰,古代射鸟用的拴着丝绳的箭。如,飞矰,矰罗(捕鸟的箭和网)。
15.譄,用夸大的言辞描绘事物,夸大其词。
16.鄫,曾邑,古曾国。
17.橧,古人用柴薪架成的住处,巢居。如,橧巢,橧庥[xiū]。
18.璔,用玉石翻新的玉,二手玉。
(七)zèng
19.赠,把宝贝送人,这宝贝就只是过去属于自己的宝贝。如,赠予,赠给,赠送,捐赠,获赠。
20.甑,初文曾,陶甑。如,饭甑,尘甑(甑长期不用而落满尘土,比喻贫穷),甑带(束在甑上的蒲草,久用败烂者可入药)。
21.熷,重复利用的余火。用没有火苗的炭火烘烤竹筒鱼,也称作熷。如,熷鱼(把鱼放进竹筒,用炭火烘烤熟)。
22.磳,山石重峦叠嶂。如,碐磳,磳田(梯田),磳磴(层层石头台阶,引申为人生的挫折)。
(八)zhēn
23.潧,潧河,又称溱头河或臻头河。有的河段称为石滚河,或常发洪水,石头都在洪水中翻滚。不停地翻滚石头的河,就叫潧。
四、曾姓来源
曾(陶甑)这种陶炊具,在长江、黄河、淮河等流域都有考古发现。掌握制作陶甑手艺的各个氏族部落,都可能以曾作为自己氏族部落的图腾标识,自称曾氏。他们建立方国,称为曾国。后来被强国吞并,成为一个邑,称作曾邑,合写作鄫。
![汉字探源:曾及曾姓](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4/1640278755XCgy9T.jpg)
山东省兰陵县向城镇文峰山东侧的鄫(曾)国故城
史载,在今山东兰陵、湖北随州等地,商周及之前都有曾国,而且考古都发现了新石器时代的陶曾(甑),说明都有以曾自称的氏族部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