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着悠久的历史文化,从“禹分九州”开始,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雍州就成了早期中国的“统治区域”,虽说从后人制作的商代地图上看,扬州、雍州、梁州等地看起来都没在商王朝的统治之下,但九州之说始于《尚书.禹贡》,因此不影响现代人对夏代疆域的想像。
当然了,因为中国古代历史有过很多曲折,我们现在读到的《尚书》可能不一定是它最初的样子。
据说汉文帝时天下只有一个懂《尚书》的人,叫伏生,但他藏在家里的《尚书》也只剩下28篇,加上他自己的记忆,伏生传的41篇《尚书》会不会走样,可想而知了。
然而到了晋代,今、古文《尚书》全都散失了,我们现在看到的,是豫章内史梅赜给朝廷献上了的那部《尚书》,包括《今文尚书》33篇,以及伪《古文尚书》25篇。
虽然看起来这本书真假参半,但九州被后世一直沿袭,即使有不同版本,却一代代用来指代中国,却是不争的实事。
秦统一中国,到汉代以后,中国的疆域不断扩大,历史沉淀下来,如今我国共有三十多个省级区域,每个省级行政区都有一个简称,且这类简称都是由历史沉淀而来,并不是想怎么叫就怎么叫的。
比如浙江简称“浙”,江苏简称“苏”,这些都是根据数百年来省份的名称来命名的。
为什么没有按历史渊源命名,比如让江苏简称“吴”,让浙江简称“越”。
这可能是因为江苏这个省是分拆原来属于中原的徐州大部地区与故吴地构成一个新省份,一个“吴”字无法涵盖江苏辖区的全部文化。
而中国古代虽然浙江境内属古越地,但越人成份复杂,有骆越、闽越等分支,当时的中原王朝无法细分,很多时候,包括浙江、福建、两广甚至云贵等地,都统称为“百越”,因此浙江也不能独占一个“越字”。
与这些中性的简称不同,有一些省份的简称却并不好听。
比如湖北的“鄂”,福建的“闽”,贵州的“黔”等。
当然,你若问我这些字有什么不好,这不是约定成俗的吗?
那好,我承认,你说得对。
的确如此。
但我们现在讲的是汉字之源,若从汉字的源头来讲,这些字如果从本意来理解,似乎有点不同的味道。
比如湖北的简称“鄂”,这本来是因为隋朝以后鄂州府治在现在的武汉而取的简称,原本是有历史底蕴的,但因为“鄂”古同“谔”(惊讶),又通“愕”(吃惊),从象形方面讲,民间解读成一人因吃亏而瞪大眼睛作吃惊状,且竖着耳朵听,因此在湖北甚至有本土学者撰文要求将湖北简称改为“楚”。
其实最后一个解读是错误的,鄂字的“右挂耳”是城邑的意思,并不是指耳朵。
当然,改为“楚”最有意见的是湖南,湖南人觉得我们也是正宗的楚,不能被代表了。
要是“楚”被你湖北“独吞”了,那岳麓书院那对“惟楚有材,与斯为盛”的楹联咋办?
最重要的是,楚的始都丹阳是现在的河南省南阳市淅川县,那里因为南水北调工程发掘出了大量的楚国王室器具。
甚至道家始祖老子也是楚苦县(今天河南省周口市鹿邑县人),如果连楚的发家地都不在湖北,那湖北称楚的确有点难办。
其实,楚这个字在象形字里是一个人赤脚在林子下行走的意思,看起来也不高大上。
再比如“闽”,《说文解字》闽,东南越,蛇种。从虫门声。武巾切。
如果普通人仅从字面讲,这个“闽”字“门”内不是一个虫字吗?怎么跟蛇有关?
好了,咱们回到中华文化的根祖地,中原,也就是汉字发源地河南。在中原官话里,蛇叫“长虫”,如果不识字的河南老农,你要说蛇,他可能脑子里根本没有这个概念,你得说“长虫”,因为他们从来只把蛇称为“长虫”。
由此看来,造字的古代河南人,估计一直是把蛇叫作“长虫”的。
当然,这样造字是有原因的,因为古代的闽越人是一个蛇崇拜的族群。
至于贵州的黔字,《说文解字》黔,黎也。从黑今声。秦谓民为黔首,谓黑色也。
把“黎”称为“黑色:,可能只在中原官话中使用,比如河南民间把黑灰相杂色的鸡叫“黎鸡儿”,把脸色较深叫“黎黑色”。当然黔是黑色的书面语,秦始皇统一天下,把老百姓称为“黔首”,就是天天在大太阳下晒得脸色发黑的人。当然,古贵州人因为崇尚黑色,加上肤色较深,被中原王朝称作黔,这在古代中国,是不难理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