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黔驴技穷”这个成语,贵州人表示我们的简称应当是“贵”不是“黔”。
不光如此,甚至在甲骨文中,把蜀国的蜀造成“横目”,一定是为了形象蜀人的先祖蚕丛那双突出的眼睛,从三星堆面具来看,的确是能够印证的。
又加上商人与蜀人可能不太对付,甲骨文有“征蜀”的记载,甚至有学者推测三星堆的青铜器祭礼坑,有可能是商人灭蜀后“灭国必坑其祭祀”的原因造成的。
当然,商人造字在横目下边加一个虫,似乎想表达自己对被征服者的鄙视:横目特征,呆在山洞内的虫子。
这造字的人也够损的。
这跟《山海经》的描述方法是一样。
《山海经》里记述中州风物的地方,跟我们现在看到的差不多,而那些遥远的地方,这离谱了,什么人面鸟足,两足三头,无奇不有。
总之没见过的,都可以编。
因此造字人带点想像,是可以理解的。
最后回到标题,为什么古代中原人造字把自己这一亩三分地叫“豫州”?
这还用解释吗?
豫:《尔雅·释诂》:安也。《珠丛》:心中和悦谓之豫。
果真是好听的解释。
古代中原人一定认为,自己呆的这地方才是最好的,呆在这个地方才能让人愉悦。
至于后来人把说文里对豫的解释:象之大者。賈侍中說:不害於物。从象予聲。《吕氏春秋・古乐》中有:“商人服象,为虐于东夷。周公以师逐之,至于江南。”而且在殷墟中的确出土过象牙器、象骨器,甚至还引据河南出土过十万年前的大象化石。
然而河北和山西都出土过大象化石。
既然不是独有,也就不能做为证据。
根据现有资料,象字在甲骨文中已出现,而豫字则相对较晚,据研究出自春秋金文蔡侯绅鼎,但此字从土,是否豫字,还需研究。一般认为豫字大约成形于此时期。而此时“象”的含义,早已外延。
比如老子《道德经》第四十一章“……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你不能理解为大象(这个动物是)是无形的,就象“气象”意思并不是“让大象生气了”一样。
豫字的“大象”,更应当是大的气象,自然运行法则所呈现的“象”,我们可以感受到,但如何呈现,我们未必能把握它。
从这个角度理解,它的确是“无形”的。
在汉字形成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国的先民们在河南这块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文明,自然也会用最美的汉字来形容她。
此外,中原先民们生活的周边地区,自然也是需要一个好名字的。
因此,山西的“晋”,从日从臸,指追着太阳一直向前。
河北的“冀”,与北方共有之地,那是“希望”。
“豫”字如此美好。以至于国民风云人物蒋志清,因为衷情于此字,在“豫卦”的“六二:介于石,不终日,贞吉。”将自己取名“介石”,又从此卦“象曰:不终日,贞吉;以中正也。”取字为“中正”。
这就是我们所知道的那个改名“蒋介石”的人,字中正的来历。
说到这里,顺便八卦一下:
蒋委员长生前在台湾桃园县大溪镇福安里看中了一个大池子,把它命名为“慈湖”,以怀念他的母亲,又在自己死后柩于福安里,总算是躺在了“福安”的怀抱。
而民国一个非常有名的人叫“郑三发子”的,他有个亲爹叫郑福安。
看起来还挺有源渊的。
但这个以“豫卦”取了名和字的人,在现实中却是“豫人”的敌人,花园口决堤事件的89万冤魂,从来都没有放过他。
说起来,一个好好的“豫卦”,就被这位前党国第一人用砸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