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了收购,谷歌、微软MSN等巨头则通过合资和开分号的形式直接抢滩登陆。
一场白热化的市场争夺战,随即爆发。交战的一方是树大根深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另一方则是看起来毫无胜算的本土企业。
但如今看来,胜券在握的国际互联网巨头却一败涂地。
正当中国互联网市场厮杀正酣之时,2003年冬天的一天,在遥远的大洋彼岸,还在读博的王兴向导师请了一个长假,准备回国创业,跟陈一舟一样,王兴也看好社交领域,他敏感觉察到了美国市场上正在发生的新趋势:
2002年,日后被称为SNS(即社交网络服务)鼻祖的Friendster创立,推出了第一个基于朋友圈的社交,短短几个月就有了400万用户,据说当时硅谷每三个人就有一个人在使用Friendster;
2003年7月,社交网站Myspace创立,一上来就打法凶猛,用了更炫酷的界面和更快的功能迭代,不到半年就超过Friendster,成为世界上最大的社交网站。
这类网站都是基于一种叫做“六度分隔”的理论建立起来的,通俗一点来说,六度分隔就是说,最多通过六个人,你就能够认识任何一个陌生人。
Friendster、Myspace的爆火让王兴觉得,不抓紧搞SNS,等有明显趋势就晚了。
于是,带着这套“六度分隔”理论,王兴一头扎进了国内互联网这个神秘莫测的“海”,开启了一场探险。
2004年3月,王兴与大学同学王慧文、中学同学赖斌强凑了30万元,在清华附近的海丰园租房开始创业,房间有130平,算大,在30平米的客厅里摆了3张桌子,每人一张桌子。每人一间卧室,睡得是一百多元一张的折叠床。
赖斌强负责前端代码,王慧文负责后端代码,王兴被解放出来,观察外部世界、市场的变化。
前一个月,一个叫Facebook的网站在哈佛一间男生宿舍里宣告上线,20岁的扎克伯格将网站定位在大学生群体,只能通过学校邮箱注册,一度成为高校青年分享新鲜事、撩妹撩汉的大本营,受到高校大学生的强烈追捧。
王兴他们还没有发现Facebook的存在,当时最火的社交网站还是Myspace。
那时的王兴还不是指挥美团打赢“千团大战”,跻身TMD三巨头的王兴,只是一个稚嫩的创业者,与两名合伙人一起尝试了社交网站“多多友”、活动邀请网站“电邀”、甚至替海外游子打印照片寄给国内家长网站“游子图”等,都没啥效果,项目换来换去,平均两个月一个,很多还没开始做就发现方向不对,这里挖挖,那里挖挖,就是挖不倒金矿,他们陷入了迷茫。
直到2005年上半年,王兴三人才发现了Facebook的存在,他们决定模仿Facebook做一个校园SNS网站,于是,那一年的12月,校内网正式上线。

这一次,他们挖到了金矿。
产品做出来之后,很重要的就是推广了,王兴他们在清华、北大、人大的校园里到处张贴广告,煎饼摊的玻璃、自习室的黑板、宿舍楼的宣传栏......到处都留下了校内网的痕迹,他们甚至还在晚自习时候突然冲进教室,在黑板上写上校内网的宣传语“大学四年你有几个朋友?”和域名,引来众多错愕的眼神后迅速闪掉。
校内网还采用线下大使的方式进行推广——在学校里寻找喜欢校内网的学生,任命其为线下大使,给一些经费,负责该校园的海报张贴、BBS发帖,QQ群里推广。
当时的主流即时通信软件是QQ,内容应用主要是博客,QQ的注册用户在2004年就已破了3亿,2005年才推出了有博客功能的QQ空间,但不论QQ还是博客,都算是比较封闭的设计。还有大学的BBS,是以大学为单位进行内容分割,且用户只是一个冷冰冰的ID,不具备人格化特征。相比之下,校内网是开放式的形态,而且都经过了实名认证,用户上去找同学、晒照片、发日志,非常适时地满足了当时大学生的社交需求。
本身不错的产品,再加上一波波有力的推广,让校内网的用户稳步攀爬——到了2006年,校内网的注册用户就已接近百万。校内网的团队人数也不断扩充到了14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