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做校园SNS网站的也不止校内网一家,还有底片网、占座网、课间操、5Q等。
校园网最大的竞争对手就是5Q,这是陈一舟的千橡公司旗下的。
创办千橡公司,推出Dudu网之后,陈一舟选择了一条截然不同的创业路线——快速扩张、疯狂融资。
此时的陈一舟也把资本玩得游刃有余,获得了风投的青睐,还得到过当时互联网领域最大手笔的4800万美元风投,从2004年开始,猫扑、魔兽世界中国网、uume、Donews等一批社区都被陈一舟纳入囊中。
这种狂飙突进式的收购,让千橡的总体规模和营收急剧扩大。以至于有媒体评论说:“此时的千橡成了一个疯狂扩张的机器”。
陈一舟显然要把千橡打造成一个类似宝洁的多品牌公司,旗下有很多产品,通过一个分销渠道系统去卖。这在当时的互联网业很少见。他认为,企业发展要灵活一些,不能完全靠自己创业,也不能完全靠收购。是合适收购,还是适合自己去做,最后都是看成本。
“以前吃过不赚钱的亏,现在这次创业就特别明白——在保证发展的前提下,一定要抓现金流。”
当时的王兴肯定也非常认同这句话,他给自己算了一笔账,校内网已经有了近100万用户,一个用户的成本是1块钱,那就是100万元,这些钱都是他跟合作伙伴东拼西凑的,也有少量天使投资人的钱,但校内网没有找到商业模式,以后的推广肯定需要不断砸钱,他们需要很多钱。
王兴很焦虑,四处找融资,却因经验不足屡屡碰壁,十几个人的年轻“杂牌军”跟资本打交道时既没啥经验,又有些骄傲和狂妄。
红杉的投资人问他们,校内网怎么赚钱,他们没有想清楚,回答含糊:“网站跟地理位置有关,可以做广告投放。”
投资人问他们打算怎么推广,他们的答案是学生快放假了,准备做点儿活动。
谈到价钱的时候,他们开出了数百万美元的价格。投资人说:“你这价钱开得不低啊。”他们回答:“再等段时间,我们就更高了。
这些回答显然无法让投资人满意。
就在王兴苦苦寻觅资金时,陈一舟出现了。
2006年3月,陈一舟开出了上千万元的收购价格,还对王兴他们说,如果你们不卖,我们可以把这些钱拿到市场上推广。这话激怒了校内网团队,他们拒绝跟陈一舟谈。但之后陈一舟还是持之以恒地进行诱惑,价码也有所提高。
到了这年深秋,校内网已经“欠了相当于王兴个人100个月工资”,支撑不住了,团队协商后只得沉痛地宣布卖掉网站,深夜接到电话的陈一舟爽快地说,赶早不赶晚,做好决定就赶紧过来吧。
校内网就这样被陈一舟花了200万美元买了下来。
卖掉校内网当晚,王兴带着团队大醉一场,不过,再有不甘,在创业者众多的牌桌上,资金不够,也只能是自动被淘汰的宿命。

登顶
几乎在收购校内网的同时,陈一舟的千橡集团也陷入了危机——2006年11月,国家对SP业务开始整顿,整个SP行业一下进入冬天,利润像水蒸气一样快速蒸发,以SP业务为主营业务的千橡集团收入锐减70%。
陈一舟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再次出现了:公司现金流减少。由此带来的多元化业务的弊端也逐渐显现。
当时有业内专家称“千橡集中体现了中国互联网公司的问题:急功近利、只看纸面上的价值、缺乏扎实搭建基业的心态”。
回想起当年Chinaren现金流几乎断裂的绝境,陈一舟突然清醒了。于是,千橡集团开始了长达半年的结构性调整,裁掉了集团近1/4员工,砍掉一些业务线,只剩了猫扑、DoNews等成熟业务。
他那时几乎每天一大早就去泳池游泳,把自己浸泡在冰冷的水里,逼着自己想问题出在哪,今天要关闭哪个业务明天要砍掉哪个部门。整整游了半年,瘦了20斤。
慌乱中,陈一舟果断做出的两个明智决定成为公司摆脱这次困境的关键两招:收购校内网和进入网游领域。
他认为,社区是根本,而网游是商业模式,网游是社区变现的一种方式。那一年千橡推出第一款页面端游戏《猫游记》,并获得了成功,“比猫扑以前做广告赚的钱多得多”。2008年末发布的自研页游《天书奇谈》更是奠定了千橡在页游行业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