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了元朝,“斗鹌鹑”颇为盛行,元曲中甚至有《斗鹌鹑》的曲牌,可见普及影响的程度。
明代不止留下了一幅明宪宗玩斗鹌鹑的图画,还有一幅是描绘明代的另一个皇帝明宣宗朱瞻基玩斗鹌鹑的画卷。
清代时,“斗鹌鹑”,已经流行于全国各地,尤其在黄河流域一带盛行,上到王公贵族,下到市井小民,统统都参与其间,到处都可以见到鹌鹑浴血啄斗的场面。
饲养调教者为之呕心沥血,围观助战者情绪高昂,至于其它附之而来的赌博、压筹、倾家、荡产等现象接踵而至。
古人为了开发不同类型的鹌鹑的善斗能力,甚至专门为将各类鹌鹑的外貌、饲养、训练模式、战斗能力汇总为谱录。目前流传较广的有程石邻《鹌鹑谱》、金文锦收入《四生谱》的《鹌鹑论》和浣花逸士的《鴳鹑谱全集》。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4/1640332063RJ4BDS.jpg)
(三)
捕捉野鹌鹑,是件很辛苦的差事。
每年暮春或晚秋,鹌鹑一般出现在草丛灌木之中、麦田里,而摘过棉花的棉棵里最多。
到了夜晚,捉鹌鹑的人将一张网罩在棉棵的上面,用母鹌鹑做诱饵。母鹌鹑发出叫声,雄性鹌鹑就被引诱过来。说得好听点儿,叫“美人计”;其实,这不就是“仙人跳”嘛!
刚刚抓来的鹌鹑,还不能立刻和别的鹌鹑斗,需要主人耐心调教。
调教的过程,叫做“把”。鹌鹑头要卡在拇指和食指中,两条腿从无名指和小指中露出,短短的尾巴卡在小指后。这样,鹌鹑很舒服又不至于跑掉。
鹌鹑饿的时候,便在另一个手心里放一些谷子,让鹌鹑叨食;用主人的唾液喂鹌鹑,一是解渴,二是熟悉主人的气息。
鹌鹑过瘦与过肥,都不利于比赛。怎么办呢?太瘦了,只需要每天喂一两次即可;太肥时,用茶水洗涤它的羽毛,在洗透之后,再用干布包起来,用手把干,连洗两次就瘦下去。
为了约束鹌鹑善飞的野性,主人还得为它特制一个笼子,笼子底用材较广,竹编、木质、皮质,上面联结布袋——大多是黑色、灰色的,布袋底部约10多公分见方,长度约半尺左右,袋口有个可缩紧的带子,松开可喂食或用手拿出鹌鹑进行把玩。
在民间,鹌鹑笼一般不挂在墙边树下,而是悬在主人的腰带上。有特爱鹌鹑的主儿,甚至都悬四五个鹌鹑笼于屁股后面。外行人看着滑稽,内行人看着艳羡。
等到鹌鹑被主人把玩熟以后,即便将它们放于手背也不会飞去,这时才能考虑和别的鹌鹑一争高低。
![鲜为人知的“斗鹌鹑”民俗,在邓州一些地方流传至今](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4/1640332063dCU8AY.jpg)
(四)
鹌鹑经过一段驯化,便可参加决斗。
斗鹌鹑一般是在早晨举行,早上鹌鹑饥饿。“鸟为食亡”,为了争夺谷子,鹌鹑斗性也就起来了。
斗鹌鹑时,一圈子人围在一张簸箕或笸箩前,将两只鹌鹑放在中间。比赛开始,“战场”内放上少许谷子,裁判先用双手遮住两只鹌鹑,不让它们看见对方;饿极了的鹌鹑慌慌张张要啄地上的谷子时,迅速将拦在两只鹌鹑间的手掌抽回。两只鹌鹑一抬头,发现有争食的,便张着大嘴过去,开打!
两只鹌鹑一来一往,上下翻飞,你啄我一下,它蹬我一脚,叨,咬,蹬,打,掀,个个都使出了浑身解数,想把对方置于死地。
虽然不像人类的拳击比赛一样,要分好几场决输赢,但这些小东西招式凌厉,以求速战速决。
观战的两个主人不敢大意,发现自己的鹌鹑有失败倾向,就赶紧将它们分开,留部分勇气在鹌鹑身上,以利再战;否则那只落荒而逃的鹌鹑,此生再也没有勇气进行下次决斗了——这就是所谓的“咬败的鹌鹑斗败的鸡”。
过去,斗败的鹌鹑,下场很悲惨:有的被摔死,有的做了下酒菜;现在,斗败了一般都是放生——据说,不这样,下一年逮不到好的鹌鹑了。这,有点因果报应的意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