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载里说,华胥氏是在成纪地区孕育出庖牺氏部族,庖牺氏是“风姓”,“蛇身人首”,女娲氏也是“风姓”,“蛇身人首”;又说女娲氏“代宓牺立”。
这个意思,不就是华胥氏变成宓牺氏,宓牺氏又变成庖牺氏和女娲氏,然后,庖牺氏离开了成纪地区,女娲氏继续留在成纪地区吗?
我们分析华胥氏这个名号的意义:
“华”,就是神灵,一种自然灵,表示华胥氏崇拜的是花木之光华这种自然灵。这也说明,华胥氏在倾心研究植物,在尝试探索农业生产。
“胥”,字形上是上“足”下“肉”。《说文》曰:“胥,蟹醢也”。说明华胥氏是从事渔猎生产,要走很远的路,去抓螃蟹。
“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这句话也说明,华胥氏是生活在一个雨水丰富,湖泽众多的年代。

我们再看宓牺氏:
宓牺之“牺”,说明他们所崇拜的神灵是吃肉的。联系庖牺氏“蛇身人首”,女娲氏也“蛇身人首”,而庖牺氏后来又“有龙瑞,以龙为官”,说明“蛇身人首”就是宓牺氏的图腾。
宓牺氏之“宓”,现在的读音上,有秘密、保守秘密的意思;字形上,是在房子里,安静地干他们所必须干的活。联系到“结网罟以教佃鱼,故曰宓牺氏”这句话,说明宓牺氏和华胥氏一样,也是从事渔猎生产,只是,他们发展到了渔猎生产的高级阶段,会织造渔网去深水区捕鱼了。

再看庖牺氏:
庖牺氏先是“蛇身人首”,然后,又“有龙瑞,以龙为官”,说明他们的图腾与神灵发生过变化。而这个神灵的变化,暗示着他们的生活发生过变化。以蛇为图腾,暗示他们从事渔猎生产;以龙为图腾,暗示他们从事农业生产。
庖牺氏之“庖”,字形上是“广 包”,意思就是:天为房,地为床,蒙古包来作厨房。说明他们是生活在草原上,过的是游牧生活。

我们再看女娲氏。
女娲氏的“娲”,读音通“蛙”,字形上是“女 鬲”(“呙”是“鬲”的误写),这正好与考古发现的马家窑文化生活相契合。马家窑文化,就是以蛙为图腾,以鬲作为供奉神灵的礼器。他们已经进入到了父系社会。


而“娲”里一个“女”字部首,表示女娲氏还处在母系社会。这说明,女娲氏就是马家窑文化之主人们的祖先。
而马家窑文化是由半坡文化、大地湾文化等仰韶文化演变而来的,说明女娲氏就是半坡文化、大地湾文化的主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