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地域性文化的考古发现,就正好印证了史籍记载的华胥氏“生庖牺于成纪”,和女娲氏“代宓牺立”,是所言非虚。
那么,我们再看东北地区兴隆洼文化和赵宝沟文化,庖牺氏离开成纪地区,到草原上放牧,最后是定居于东北辽西地区的,成为了一个半农半牧的民族。这考古发现和史籍记载,又一次相契合了。
![伏羲,庖牺,宓牺……,我们的祖先,为何一人多号?专家这么说](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5/1640366676LHK2Gc.jpg)
而“伏羲葬南郡,或曰,冢在山阳高平之西也”,这个记载也有考古发现相印证。
河南濮阳西水坡文化遗址最下层的“天盖墓”,里面有龙、虎、鹿、蜘蛛等文化符号,这些文化符号只在赵宝沟文化遗址才有,在当时的中原地区其她文化遗址里,是没有的。
![伏羲,庖牺,宓牺……,我们的祖先,为何一人多号?专家这么说](https://images.weserv.nl/?url=https://hzimgs.oss-cn-hangzhou.aliyuncs.com/uposs/2021_12/25/164036667629U6Mp.jpg)
这说明,“天盖墓”是属于庖牺氏部族的文化。
而这个“天盖墓”,正好在“山阳高平之西”。
另外,湖南高庙文化,有与兴隆洼文化相同的玉文化和獠牙兽面纹文化,这也印证了“伏羲葬南郡”的记载,是真实的。
伏羲氏之“伏”,字形上一人一犬,有战斗的意味;而其音通“浮”、“孵”,有漂浮、孵化的意思。说明伏羲氏是在中原地区打了败仗,逃到湖南休养生息。
总而言之,伏羲氏的许多名号,有相同之意,也有一些不同之意。
像伏羲氏、庖牺氏、宓牺氏,就是表示同一个部族,不同的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