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其实《康熙字典》里也写了,它里面写的读音也不是自己瞎编的,也是引用的很多古书,比如唐朝的《唐韵》、北宋的《集韵》、元代的《韵会》、以及明代的《(洪武)正韵》。
那有朋友可能要说啊,清代、宋代都不算老。那咱们再找更老一点的,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这个和司马迁都很接近了吧。
和前面俩也一样。


连着看了汉代的、宋代的和清代的三个古代文献,我们就知道了,月和肉,从来就没同过音。
不知道这几位的家乡话,是不是真的比汉、宋时代的官话更正宗呢。
那不同音,有么有可能同字呢?

也看到很多人,对月和⺼是两个字的说法表示怀疑,认为就是一回事。
比如这位朋友,他提的问题就特别好。
说像胳膊、肚脐、臂膀这些,今天不都写成月,然后叫肉字旁吗?
这个答案也很简单,这些今天从月字旁表示人体器官的字,在几十年前还不是月字旁呢。
为此,我特意收了一本1962年版本的《新华字典》,在其中的笔画查字表中能够看到,月和⺼确实被写成了两个偏旁,所有跟身体有关的都写作了⺼字旁,所有跟身体无关的才是月字旁。1962年以前版本的新华字典都是如此,之后才把月和⺼统一了。

至于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这就要从汉字的演化说起了。
甲骨文时期,月长这样。
而肉长这样。可以说毫无关系。


但到了金文和篆文时代,月和肉就越写越像了。
可以说是一模一样了。


但是到了隶书时代,肉就逐渐演变成了我们今天的写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