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括2018年科创板的上市,科创板其中一个主打的方向就是生物医药,还有高端医疗这两个方向是在科创板里面,当然包括芯片、新能源等等这些其他的东西,就不讲了,因为今天是专门讲医药的。
包括我前面提到的,可能前一段时间大家觉得是一个比较打击的事情,就是刚才说的《以临床价值为导向的抗肿瘤药物的研发指导意见》,在我们眼里它真的不是为了打击药企,医药行业,真的不是。它就是看你资源的分配不均匀,不集中,它觉得有问题,所以就告诉你不要拥在这里,一窝蜂的搞PD-1,你也搞不过人家,大概率是要死的,不赚钱的,你去搞点别的,把这个钱拿去搞点别的不好吗?是这个意思。
所以从我们的角度来看,我们是觉得国家对这些药企,就是这些年整个医药行业的支持力度并不算小,它是一个连贯的,并不是说今天支持明天打压,没有。而且这个支持和一边砍医药企业药品的虚高的价格这件事也不矛盾,这是我们想表达的,政策支持的力度其实是在往对的方向上大力支持中,这个是政策。
接着是人才和药企研发的投入。我们知道在挑科技企业的时候做量化,在科技企业里面筛好的科技公司的时候,有一个指标是很有用的,就是研发投入指标。这个指标在医药行业也很有用,但是我也要帮医药行业说句话,因为我自己还有一些别的科技类的产品,比如软件ETF的,我比较过生物医药ETF、软件ETF、通信ETF、芯片ETF的标的指数,这些行业里面本科以上人才的占比,比较下来医药行业不算最高,软件是最高的。
但是这个其实跟行业模式有关,大家想一下,软件是没有后端生产的,它不像医药,也不像芯片,也不像新能源汽车,也不像通信,我刚才说的后面那几个都要找个地方盖一个厂房,招人、引进流水线,把人放在流水线上去生产,它要有这样的一个过程。但是软件行业不需要的,所以真正比起来的话,软件行业的研发投入占比是最高的,但那是因为经营模式的原故,因为它没有后端生产的环节。
一般来说流水线上的工人,他的学历就不会特别特别的高,像初高中、大专这样就是比较多,比较正常的学历水平了,所以就会稍微拖累一下学历的占比,包括研发投入。因为它还有很多生产和销售环节,那就会使得这个分母扩大,扩大之后研发投入就会相对下降一点,这是我们国内的一个现状。
有的人说,你跟海外的医药企业的研发投入相比,那也比不过人家呀,这确实是,因为国内早期竞争环境比较差的时候,厂商需要花很多钱在营销和销售环节。但是这几年我们觉得带量采购这个事推进以后,你也不要营销了,也不要销售了,反正带量采购,你只要把价格降的够低,然后带量采购就直接帮你卖产品了。所以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现在看到的趋势就是研发投入确实也是还在慢慢的扩大,像龙头公司的研发投入占比,每年都是在不断提升的。医药板块现在龙头公司研发投入占比大概能到接近20%左右,平均下来接近15%,还可以,不能说算很低。这个就是我想给大家说的人才结构。
第四部分说一下钱的支持力度,前面讲政策的时候提到科创板的支持,我还没有仔细统计过科创板开板以后给上了多少生物医药、高端医疗的这样一些公司,但是因为我们ETF指数基金业打新股,我是经常看到很多名字里面一看就能分得出来,它就是我们医药行业的688的股票,所以我还是比较开心的,能看到很多一些好的股票,它是在科创板上得到了很大的支持的。
前一段时间有一个非常厉害的医药的新财富分析师,她一直在做一个论坛做了十年,就是创新药的CEO的论坛,每年都会让机构投资者去听,我就去听了一下。她也不是说每年都请不一样的,但也不是每年都请一样的,每年都会请一些非常有代表性的CEO过来讲他们创业的故事,包括他们的技术到底是哪个方向的。你在里面会看到有非常传统的老的很厉害的药企,包括也有很多很新的技术、门路、路线出来的新的药企在现场。
他们都是在得到了非常多的国家的PE,包括个人的一些民营的,地方的,国家级的、地方级的,还有各种各样民营背景的一些PE或者资金的支持,一轮一轮的,在这样的资金支持力度之下,最后在科创板上市,它是有这样一个发展路径的。
在医药的小圈子里其实也会遇到一些做一级的朋友,他们其实也有苦恼,很多药企或者新创业的药品药械的公司也有苦恼,就是我好需要钱来投我,但是很多拿着钱想要的PE也有苦恼,他也想找到好的项目去投,现在就是两边匹配的问题,只要你项目好,确实能说得清楚技术大概是什么样的,人才不一定非要有百分百的海外背景,但是你得有能说服人的资历,人家要相信你这个创始人,或者核心创始成员有这个技术实力,能把这个东西孵化上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