灶物者说
月初表发了《黄昇:17岁早亡的南宋白富美,她衣衫华美,千年已过,仍被追捧》这篇文章后,很多的留言都问,怎么这女子还穿开裆裤呢?这开裆裤怎么穿啊?合裆裤又是什么?
针对大家的疑问,本期灶物者将以宋墓出土的裤子为核心,说一说这开裆裤、合裆裤以及它们的穿法,当然,也顺便聊聊这两种裤子的由来。
上衣下裳
我们觉得宋代的裤子奇怪,其实是从我们现在穿衣习惯出发的。宋代墓葬出土开裆裤、合裆裤以及外侧开中缝合裆裤并不是偶然,而是常态。
古代中原地区的穿着核心是“上衣下裳”。这种穿衣习惯风格中,“上衣”是主要部分。拿中原地区最早开始流行的“深衣”举例。
简单的说,深衣是将上装和下装缝在一起,深藏身体的服饰。
深衣创始于周朝。
《礼记·深衣》规定深衣的尺度最短不可暴露肌肤,最长不能拖到地面。分上衣、下裳两部分,象征两仪;上衣用布四幅,象征一年四季;下裳用十二幅对应一年的十二个月,衣袖要裁剪成圆形与圆规对应;衣领垂直交叉与矩对应;背后缝线至脚踝垂直于地面,与正直的标准相符;衣裳下端要齐整与地面平行,与权衡公正相应。
深衣可以说是后世一切上身袍服的基础。从深衣的概念和图片我们可知它能把整个身体遮住,兼具上衣和下衣的功能。
如果不考虑不穿裤子冷不冷,那上身穿的足够保证你不暴露了。对于的裤子需求不大,所以中原地区在商周时期基本不穿裤子。
开裆胫衣
深衣这样的宽大袍服虽然遮体,但在保暖、方便干活等方面有劣势。因此裤子这种事物也逐渐步入人们生活。
1982年发掘的湖北江陵楚墓出土一条裤子。
通过图片可以看到,这条“裤子”和我们现在理解的裤子差别还是挺大的。
这条棉裤前面有裆,后面没有,穿的时候把腿伸进去,腰部像袍服那样缠起来,再系腰带。因为没有后裆,所以这是一条开裆裤,它是目前我国考古发现的最早的裤子实物。
这种开裆裤其实有专业的称呼,叫做“袴”,音同“绔”(ku)。
《说文解字·糸部》:“绔,胫衣也”,段注:“胫衣,今所谓套袴也”。
这种开裆裤的穿法就是 “左右各一,分衣两胫”。
根据这句话我们可知,胫衣就是套腿穿的袴,都是开裆,但这二者其实并不相同,简单的概括就是袴只是开裆,但胫衣是完全没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