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以说,如果没有广泛的交流,霍家没有见过合裆裤,可能根本也不会想到这个主意。既然在西汉昭帝时期合裆裤子已经开始普及,所以那时,合裆裤有了属于自己的名字——裈(kun),音同裩。
西汉史游《急就篇》载,唐颜师古注:“合裆谓之裈,最亲身者也。”
汉朝,穿裈的人不是军人,就是宫女或者从事体力劳动的下层人,所以合裆裤在那时又被称为“穷袴”,虽然不限男女,但有头有脸的人不穿这个。因此南朝萧梁时期还有 “护膝加穷绔,堤防托守宫”这样的诗句。
那裈是什么时候脱“穷”的?
合裆的裈本是游牧民族的服饰,西汉时开始在中原普及,魏晋时期随着交流的扩大,中原对裈的接受度更高;隋唐时期的开放,使穿胡服成为一种时尚。
这一时期,穿裈正式纳入朝服制度, “士庶服之,百官服之,天子亦服之”。如不穿,还要被弹劾处罚。
《唐会要》:“冬至大礼,朝参并六品清官,服朱衣,以下通服袴褶”。
由此可见,到了唐朝,裈不仅脱“穷”,随着上身袍服的缩短,裈的贴身遮体功能日渐显现。
合裆开裆 相套而穿
宋朝,椅子、凳子等家具的普及使用,人们的坐姿从 “席地而坐”转变为“垂脚而坐”。坐姿的改变,对有完整裆部的裤子需求更为迫切。且宋承唐制,合裆裤到了宋代,真的成为“最亲身者”。
现在复原汉服形制、搭配,黄昇墓出土的衣服都是很好的参考对象。黄昇墓出土衣服及各种丝织品约350件。黄昇本人下身从外到内共穿11件衣服。
分别是:烟色罗洒金双凤穿牡丹褶襕裙、褐色牡丹花绫镶花边裙、黄褐色花绮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褐色牡丹花绫开裆裤、褐色绢丝绵开裆裤、褐色绢夹开裆夹裤、褐色绢开裆夹裤、褐色绢合裆裤、褐色牡丹花绫围兜、浅褐色牡丹花罗无腰无裆裤、黄灰色绢围件。
通过这十一件衣服我们需要解决三个问题。
第一个问题——是否全穿?
答案是否定的。
十一件衣服中,有三件是夹裤。夹裤其实就类似于我们今天的棉裤,它是秋冬限定款。而且十一件衣服中,同款衣服不止一件,但在实际的穿着中,不会同款衣服穿两件。
由此可知,穿多件衣服,只是葬俗。一身包含四季的衣裳,是希望死者在另一个世界不愁没衣穿罢了。
那这第二个问题就来了——真正生活中,穿哪些?怎么穿?
以黄昇这种贵妇来说,从里到外一般穿围件、合裆裤、开裆裤、外侧开中缝合裆裤、裙这五件。
围件和合裆裤是贴身穿的,可以算“内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