胫衣就是两个单独不相连的裤腿,长度从脚踝至膝盖或者腰部不等,但都有带子。
到膝盖的就把它系到膝盖上面,秦始皇陵兵马俑有的就穿有这种到膝盖的胫衣。《中国服饰大辞典》说它是“护小腿的粗而短的杯状圆筒护腿”。的确有点像今天骑摩托车等怕风大腿凉而使用的护腿。
而到腰部的就是把带子系到腰部,防止裤腿不往下掉。在黄昇墓中就发现有一条浅褐色无腰无裆夹裤,它的形制其实就和这种胫衣差不多,穿法也一样。
按照今天我们对裤子的理解,一条裤子至少得有完整的裆、两个裤腿、腰部才能算完整,这种胫衣,本身不具备遮体的功能,若真要干活,还是不方便,所以不论在古代,还是现在,它最大的功能就是保暖。
合裆贴身
要想这裤子不仅可以御寒,还可以方便穿出来,那合裆就显得尤为重要。
2400年前,当中原的人穿着深衣的时候,北方游牧民族因骑射方便而穿合裆长裤。
《梁书》:“芮光国之人(匈奴别种)则衣锦制小袖袍,小口裤,深靴。”
可以看出北方民族已经开始穿着合裆之裤,比汉族早。
双方对峙,中原人觉得穿裤子方便,战斗力更强,所以就学习他们穿裤子,这就是著名的赵武灵王胡服骑射。
《史记•六国表》:“赵武灵王十九年,初胡服。”
但这种学习也仅限于军中。为什么?
通过上文对深衣的解释,就知道“古者深衣、盖有制度”。穿什么衣服是礼制所定,那时候穿裤子,不像我们今天这般全凭天气和心情,是一种非常颠覆正常价值观和礼制的行为。
明朝张萱《疑耀》:“古人裤皆无裆,裤之有裆,起自汉昭帝。”
这句话的意思说,中原人在汉昭帝那时候才开始穿有裆的裤子。为什么到汉昭帝时期就开始穿合裆裤了呢?
《汉书·外戚传上·孝昭上官皇后》:“ 光 ( 霍光 )欲皇后擅宠有子,帝时体不安,左右及医皆阿意,言宜禁内,度虽宫人使令皆为穷絝,多其带。”
因为霍家想让汉昭帝独宠霍家的女儿上官皇后,早点有子,所以让皇上身边的宫女都穿这种合裆裤,她们就无法勾引皇上了。
我认为,完全把合裆裤在中原的普及归于一个外戚想帮女儿争宠,有点荒谬。
昭帝刘弗陵(公元前94年——公元前74年)在父武帝驾崩后继位,大名鼎鼎的河西四郡之一的敦煌郡(设立于公元前88年)就是在他继位期间设立的。这个时期正值和匈奴激战和西域联络的阶段,这两方都是穿合裆裤的,匈奴不必提,我们国家最早的合裆裤就出土于距今至少2500年的新疆的洋海墓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