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2、眼见他起高楼
张熙大概从来没想过,有一天精锐教育会落得这样一个局面。
张熙是福建高考状元,北大高材生,后来就读于哈佛商学院,获工商管理硕士(MBA)学位,曾就职于多家世界500强公司,在2008年初创立了精锐教育。
对于“学霸”的身份,张熙十分自豪,不仅在一些场合自称“学霸张”,就连精锐教育的logo,都是他戴眼镜的形象并配上“学霸张”和“哈佛北大精英创立”字样。

再说到课程,精锐教育提供的课程主打“学习力”,即学习动力、学习能力和学习毅力,让课堂快乐高效。
从创始人到logo再到课程,到处都透着一种“高端大气上档次”的味道。
最初的精锐教育,偏安于上海一隅。上海离北京远,少有人,正好适合闷声发大财。后来精锐教育扩张,也把站点选在了有市场但竞争对手少的广州。
但这并不意味着张熙的野心就止步于此。同为北大高材生,俞敏洪和张邦鑫的新东方、好未来已经拓展成全国布局的大型培训机构。
于是,2010年末,刚刚成立2年多的精锐教育,就开始了“北上”大计,手握1.6亿资金,将进攻的大本营选在了北京的海淀黄庄,毕竟这里承担着“全国教育看北京,北京教育看海淀,海淀教育看黄庄”的荣誉。
彼时,海淀黄庄盘踞着新东方、好未来、巨人、学大、龙文、高思等知名教培机构,以及数不清的叫不上名字来的小机构。
面对数量众多的对手,张熙没有退缩。他的底气在于资金,在他看来,“做生意就像打仗,只有两个可能,要么战胜,要么战死;我比别人更熬得住,只要你舍得花钱,不难”。
张熙企图效仿他在上海开教培机构的做法,当时他曾包下当地报纸整个教育版广告,还买过200多辆公交车的广告。于是,在北京,张熙照样大手笔采用广告轰炸,让精锐教育的名头在短时间内迅速传开。
此外,精锐教育一如既往主打高端,门面豪华、高级、精英范儿十足。然而,北京的教培机构并不吃这一套,他们更擅长将对手拖入价格战。
不得已之下,精锐教育将价格降到了一半去竞争,但还是打不过。一直以来,精锐教育擅长的是“个性化”和“标准化”,而不是“价格优势”,用自己的短处去磕别人的长处,无异于以卵击石。
2011年,精锐教育在全国开了50家分校,损失却有1个亿。
之后,精锐教育经历了短暂调整,比如将1000平米的门店改为三四百平米,提高课程单价,同时调整老师的绩效。但这一“开源节流”行为引起了反弹,人才流失,学员数量也开始减少。

可以说,张熙的第一次“北上”并不顺利,但这并不意味着他就此放弃了北京的市场。培训市场那么大,他又怎么会甘心偏安一隅。
03、激进扩张惹祸
“北上”失利后,张熙给精锐教育选定了“买买买”的扩张路线。
据不完全统计,从2015年到2020年,精锐教育投资、并购的机构不下16家,其中包括汉翔书法、麦淘亲子等素质教育机构,以及天津华英教育、巨人教育等K12教育机构。
在收购巨人教育之后,精锐教育终于被外界视为行业老三,机构遍布全国。
这还没完,很快精锐教育又开始了新一轮的扩张计划。2019年4月,精锐教育召开了一场战略发布会,张熙提出要在2023年达到200亿的销售额,在未来5年、10年打造中国和全球最大的高端多元化教育集团。
根据财报,精锐教育2018财年和2019财年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8.63亿元、39.94亿元,这与几年后200亿的目标相去甚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