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叩问淮南速度,寻找发展差距,每一个有责任感的党员干部,都不应“讳疾忌医”:为什么我们慢了。
淮南与合肥、滁州相比之所以有差距,固然有政治生态损伤、要素制约、投资不足等主、客观因素,但反映在人们主观上的思想解放程度的差距却是本质的因素。
——对标找差距。因为思维局限,忧患危机意识的缺乏,淮南“慢几拍”。
淮南因煤而起、因煤而兴、因煤而困。近年来,虽然非煤电产业发展较快、占比有所提升,但依附于煤电发展的产业结构没有根本改变,经济增长受煤电市场影响较大。特别是党中央确定力争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的重大战略决策,正在深刻地引导着经济大势和产业走向,调整优化产业结构、能源结构,推动煤炭消费尽早达峰,大力发展新能源,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今后淮南再想上大煤大电项目基本上是不可能的了,可以说,煤电资源依赖型经济已经走进了“死胡同”。
但当前,淮南仍有一些党员干部摆脱不了老套路、旧定势,思维局限于资源、发展依赖于资源、后进诿过于资源,一旦煤电形势好转了,又把转型发展抛到了脑后。

赵淮鸣 摄
——对标找差距,因为抢抓机遇、主动合作意识的弱化,淮南“慢几拍”。
考察点呈现先进经验和突出成就,却无法展现往常的奋斗过程。合肥、滁州的发展成果从来就不是一时的激情喷发和瞬间的灵光闪现,而是一个持续的从量变到质变的积攒过程。
通过学习考察,总结创造“合肥模式”“滁州速度”背后一系列的路数打法,我们不难发现,抢抓各项政策机遇,积极融入国家战略是他们跨越发展一直以来的逻辑遵循。
产业发展,交通先行。争取沿江高铁在滁州并线设站就是一个典型的事例。
在得知沿江高铁的规划后,滁州马上就意识到这是短期内解决滁州和省会合肥之间无直达高铁、长远打造滁州高铁枢纽的唯一机会。滁州马上行动,市主要领导和相关领导最多时,一个月跑了6趟北京。去的次数多了,铁路系统由开始的不理解到被感动,到主动帮细化、优化方案。凭借一股钻劲,滁州一一做通了所有持不同意见者的工作。最终,沿江高铁由合肥至滁州至南京北,并且在京沪高铁滁州站并站、全椒增设大墅站的方案尘埃落定。滁州也成了最大的赢家,跻身京沪高铁、沿江高铁这两条我国南北东西交通大动脉的唯一交汇城市。
“机遇千载难逢、稍纵即逝,抓住了就会创造‘城市震撼’,抓不住就会留下‘历史遗憾’。”发展离不开见事早、行动快、全力拼的干事态度。滁州不惧南京虹吸效应。

再看淮南。2007年11月2日,淮南就首次提出“合淮同城化”,并于12月26日,与合肥正式签订《合肥市与淮南市加强区域合作的框架协议》。之后,在融入合肥都市圈的进程中,淮南一边心之所向,一边担忧着虹吸效应、竞合压力。
截取其中一个细节看:人才、企业用脚投票,它表现出的是吸附与被吸附关系,同样在重构区域经济的圈层结构。近年来,中化三建、中建四局六公司等在淮企事业单位为了获得更好的发展空间、获得更好的发展前景,主动选择搬迁到合肥。
“城市之间之所以存在虹吸效应,是因为先发地区拥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健全的公共服务、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大的上升空间,对发展要素有着更大的吸引力。这就像种子一样,总是趋向最适宜成长的土壤,这点毫无疑义。
但面对先发性优势弱化的现实,淮南一些党员干部不去反思企业出走的根本原因,却产生对中心城市虹吸的埋怨情绪,并害怕在中心城市周边“灯下黑”,总是怨天尤人、迷惘畏难,缺乏信心和斗志。“埋怨”心态使内生动力不足,殊不知“我若盛开、蝴蝶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