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合肥、滁州的发展成效,使淮南进一步对上了标杆、找到了差距。通过学习考察,我们深刻认识到淮南与两市在发展速度、发展质量、发展方式理念、机制体制、发展层次品位等方面存在的差距,尤其是干事创业精气神方面的差距,而这正是我们要“跳出淮南看淮南”的题中之义。
“跳出淮南看淮南”,是一种“怎么看”的发展视野,也是一种“怎么干”的工作方法。
明日淮南的荣与光,取决于今日的思与行。
淮南要实现凤凰涅槃、加速崛起,必须从每一名党员干部的思想深处着手。迎头赶上,必须要打破常规、创造性工作。敢涉没有先例的“盲区”,敢走矛盾复杂的“难区”,敢冲超前有位的“特区”。总之一句话,只要对淮南发展有利的事情,我们就要不怕委屈、不怕非议,做到一个个重大项目实打实推进,一项项重点工程硬碰硬落地,一条条体制机制点对点创新。
如此,才算“跳得出”“看得深”“把得准”“干得实”,淮南才能在高质量发展中“画”上浓重的一笔!
无问西东,滁州为什么能?
一、文脉
公元618年,大唐开国。
一年后,619年,骆宾王出生。又十余年后,卢照邻出生。又十多年后,650年,王勃和杨炯同年出生。此四人,是初唐诗坛最亮的四颗星。也就是人尽所知的“初唐四杰”。
“初唐四杰”中,最不起眼的要数卢照邻,在其传世名作《长安古意》中,他对长安进行了渲染铺陈,末了,他写道:
节物风光不相待,桑田碧海须臾改。
昔时金阶白玉堂,即今惟见青松在。
寂寂寥寥扬子居,年年岁岁一床书。
独有南山桂花发,飞来飞去袭人裾。
“初唐四杰”开启大唐传世不衰的诗文盛典。
其后,“田园派”登场。
大唐建中四年,783年夏,在京城长安担任尚书比部员外郎(这个官职读起来拗口,大概就是后来的刑部员外郎。大致相当于现在的司法部副司长)的韦应物,由京城外放,改任滁州刺史。秋天,韦应物到任滁州。
在滁州,韦应物写下了他的传世名作《滁州西涧》:
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
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
因为韦应物的《滁州西涧》,滁州开始被人们渐渐所知。韦应物也因这首诗,戴上了大唐山水田园派代表诗人的桂冠,后人每以“王孟韦柳”并称之。
滁州,由此开始走进人们的视野。
260余年后,公元1045年,宋仁宗庆历五年,参知政事(相当于副宰相)范仲淹等人遭谗离职,范仲淹的好友、同朝为官的欧阳修仗义执言,上书替他们辩解,被贬到滁州,也就是大家熟知的太守。
如你所知,欧阳修在滁州任职太守期间,写出了传颂不衰的千古名篇《醉翁亭记》。
胡万里 摄
如果说,韦应物的《滁州西涧》让滁州小有名气;毫无疑问,欧阳修的《醉翁亭记》则让滁州声名远播、历久不衰。
如果从滁州往西看,另外一个文盛之地,淮南,在文脉上也毫不逊色。甚至可以说,有过之而无不及。
汉高祖四年,即公元前203年,高祖刘邦分封英豪,封英布为淮南王,首置淮南国,都六(今六安),辖九江、庐江、衡山、豫章四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