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来自视觉中国
当然,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提高和健康理念的更新,医保给付范围不断扩大,也是大势所趋。
从其他国家的经验来看,医疗保险的目的,从开始时单纯的疾病补偿向降低参保者负担、提高群体健康水平发展。
这种改变也体现在给付范围的改变上,不仅仅纳入医疗服务,还包括越来越多的与健康相关的服务项目。
如德国、日本等,都把老年护理项目纳入医保给付范围,这其实就是为满足参保对象老龄化而导致的对护理服务需求的增长。与之类似,我国也在探索试点长护险。
再回到口腔治疗。目前,拔牙、补牙、根管治疗等项目已经在医保范围之内。我们也不排除种牙纳入医保的可能。
不过,牙医朋友担心,随着老龄化程度的加深,在医保支出压力与日俱增的情况下,种牙进医保,反而可能让患者无牙可种。
在之前的文章中(医保基金可能在2026年首次出现缺口,我们普通人怎么办),我们援引过一项研究,根据测算,2026年全国医保基金的当年结存将首次出现缺口,到2034年,累计结存将变为负数。
如果种牙要让医保买单,肯定不能是现在的价格。
据国家医保局公布的数字,2020年基本医保基金总支出2.09万亿元,年末累计结存3.1万亿元。
按前文引用的数据,2017年全国潜在缺牙个数超过20亿个,假如有5%接受种植,每颗种植牙费用1万元,医保支付比例50%,一共就是5000亿元,相当于2020年医保基金总支出的1/4——这样不用等到2034年,医保基金累计结存很快就会变负数。
因此,种牙要进医保,必然面对又一次“灵魂砍价”,或许会像冠脉支架集采那样,从上万元降到几百元。对于开展种植牙的医疗机构和牙医来说,这无异于赔血本赚吆喝。
种植牙价格昂贵,主要贵在耗材,其次是人力。据东兴证券研究所测算,目前种植牙市场终端费用,种植体、基台、修复材料、牙冠等耗材约占75%的比例,诊疗手术费占比25%。
即使纳入医保,通过国家集采的方式,可以榨出一部分耗材价格的水分,但人力成本却很难控制。口腔医生是靠技术吃饭,拔过牙的朋友都知道,不同经验技术的医生,区别能有多大。
种植牙技术门槛高,并不是所有口腔医生都能开展。而一名高水平的口腔医生,培养周期也很长,在投入大量时间和经济成本之后,却要在单位从事一项没有效益的项目,这不现实,还不如辞职自己开诊所。
假如种牙以大幅降价甚至亏本的代价进入医保,结果很可能是公立医疗机构放弃这项服务,反正它不是紧急救命的刚需,而且又有其它替代方案。
耗材降价后,医院使用替代方案的例子,在八点健闻此前的报道中(几百元的心脏支架进医院一个月后,那些意料之中和之外的结果),也曾经提到过。
2021年初,冠脉支架国家集采在各大公立医院陆续落地落地,原本均价1万多元的支架降到700余元。
两个月后,多位医院采购科人士告诉八点健闻,在一二月份,比集采前的冠脉支架价格更高——大约2万余元——的药物球囊,使用量明显增多。
如果公立医院的口腔科放弃种植牙项目,回归传统的修复方式。追求较高生活品质的患者,就可能放弃医保报销,到私立医疗机构种牙,一切就又回到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