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瑞提供全套设备,固然包含了襄助医学的公益属性。但在商言商,这种与顶级医院进行的共建,其实隶属于公司深耕医学机构、实现紧密绑定的策略。
这种“一个科室,一个品牌,一套解决方案”的细致打法,放大来看,意味着总体形成以单产品带动全科室,全科室带动全院,全院带动医联体和医院集团的格局。
这样的细节,自然不会出现在财务报表中。而在分析师的研报中,也很难看到整日“泡”在医院、寻找客户需求的迈瑞工程师。他们在通过服务满足客户需要的同时,也从前线为迈瑞的研发人员,带回源源不断的改型、创新与改善的灵感。
正是这种灵感,转化成了2021年三季度昆仑R7、MC-80全细胞形态学分析仪等7款新产品研发成果,以及截至9月30日,6850件申请专利,3359件授权专利。
这形成了迈瑞医疗在业绩与投资上的又一确定性:创新药存在专利悬崖带来的营收断档,而一款有多种专利保驾护航的器械,则保有更长的生命周期,即使专利到期,高昂的仿制成本与难度,也使得产品很难被迅速替代。
迈瑞的财报中同样不会看到,2020年几十万台运抵海外的抗疫设备,没有接到一例投诉。在这背后构成保障的,是医院24小时呼叫有人响应,有技术人员支持的服务保障。
即使在财报中可以看到的数字,未究其理的投资者,也常常很难理解数字的作用与含义。
例如在迈瑞的历史上,为了开拓美国这个全球医械的主战场,公司在美国花费了巨大的时间与成本,专门搭建了与直销模式配套的销售、市场、服务支持平台。在财报上,这体现为销售费用,在经营层面上,却意味着一扇大门自此而开。
更多诸如此类的细节与结论,更多重点培育的种子业务、细分赛道,更多待丰富的应用场景和服务内容,其实都藏在公司的报表之外。而正是这些细节、结论、业务、场景的加总,构成了迈瑞持续开拓全球市场的底气。
结语
对于跟踪持有了三年的迈瑞医疗,老蔡虽不操心,却也并不全然满意。
这个不满,源于他对于公司步伐节奏的批评。自2018年10月A股上市以来,迈瑞向来现金充裕,却迟迟没有开展并购。在2021年的中报里,迈瑞的资产负债率只有27.54%,现金的期末余额高达154.47亿元。
医疗器械的一个特点,在于各个细分领域壁垒清晰,领先者不会有落后风险,反而会通过微创新逐步加强护城河。这意味着,公司在平台化的趋势中,想要突破规模,必须通过并购跨界,横向打开市场空间。
而本年5月对于Hytest(海肽生物)5.32亿欧元的收购,则让老蔡长出了一口气。
表面上看,海肽的表上利润不高,对迈瑞的利润弹性似乎很小。但作为IVD免疫产品核心抗原抗体原料的全球一线企业。海肽的并入,实际上意味着对核心原料自研自产能力的补强——既可保障供应稳定,又可实现成本优化。
“这可能是一个好的开始”,老蔡评论道。
对于他这样的普通投资者而言,“全球并购——依托迈瑞能力打造性价比——全球销售”的循环,是一个美好的期望。对于迈瑞而言,却显然是一个达到目标的可能性路径。(作者:陈斯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