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的,在工程类或计算机类专业课程的基础上加开审计类课程,也可以培养出满足工程审计和计算机审计实践需要的人才。如果跳出高校专业和课程的局限,从更广阔的视野来看,很多审计人才的培养和成长,都是通过这种模式实现的。比如,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社会审计组织招聘的人员中,很多不是审计专业出身或者没有学过审计类课程,但是他们在工作中通过相应的实践“补修”了审计类课程,这些人员同样能够满足审计工作的需要。这实际上就是在审计实践层面把审计专业“化于无形”。但是回到高校专业的框框内,化审计专业于无形这种情形不太可能广泛发生,这是因为消除一个专业比新设一个专业的成本可能更高。需要指出的是,随着审计重要性的提升、审计内容的拓展以及审计人才需求的多样化,在社会需要但需要量不是很大的某一些审计领域,通过“化于无形”这种形式(在其他专业中加开审计课程)提高这些专业领域的审计人才供给,是非常有必要和有效的。
综合以上分析,未来的审计专业建设从总体上看应当是上述三种展望的结合:继续与会计专业紧密联系并适当拓展是主流,对于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些审计领域可以设置与这些领域所属专业相联系的审计专业,其他领域则可以在这些领域所属专业中加开审计课程。
五、结论
本文从新时代审计定位出发,归纳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内容的变化,分析对审计的新认识和审计工作的逻辑线索。在此基础上,探讨审计学科和专业建设的问题并提出对策。总体而言,本文得出如下结论:(1)“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新时代审计的明确定位,在这一定位的指引下,国家审计、内部审计、社会审计的内容有了较大的拓展,已经远远超出财政财务收支审计、财务报表审计等传统审计的范畴。(2)理论上,审计内容还有可能继续拓展,有什么样的业务活动,就可以有对其进行监督的审计。(3)与其他监督相比,审计的专业性尤其体现在对微观层面资金活动的精准把握,这是审计与会计、财务管理紧密相关的原因,可以成为审计工作的逻辑线索,体现了审计相对于其他监督的独特性和优势。(4)审计内容的拓展,导致审计学科研究对象边界模糊,从而产生了审计学科悖论。为了应对该悖论,可以构建以基础审计学、普通审计学和专门审计学为主体的审计学科体系。(5)审计专业的主要任务是培养满足审计工作需要的人才。未来审计专业建设的主流趋势仍然是与会计专业紧密联系并适当拓展,对于社会需求量较大的一些领域可以新设置相关审计专业,其他领域则可以通过增加审计课程来满足审计人才的培养需要。
注释
①因为“审计是党和国家监督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中“审计”和“审计监督”的含义相同。
②这里需要解释“审计内容”的含义。在胡泽君的论述中,审计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审计内容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行为或活动。本文借鉴这一界定,“审计内容”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行为或活动。
③中国注册会计师协会关于发布《2018年度业务收入前100家会计师事务所信息》的通告(http://www.cicpa.org.cn/news/201906/t20190610_51963.html)。
④“业务活动”是一个宽泛的表述,可以泛指一切活动。
⑤据《审计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等制度,国家审计有非常有限的采取强制措施权和处理处罚权。
⑥其原因可能主要有两点:一是会计和财务管理的关系有些复杂,特别是在实践中存在混淆;二是“审计”和“会计”的名称更像,如果不细究这些概念的内涵,看上去审计与会计的关系比审计与财务管理的关系更“应该”被研究。
⑦进一步的问题是,在我国的学科分类中,审计学科属于何种门类、什么级别?前文已经总结了已有研究的观点。本文赞同姜江华等、王会金和郑石桥的观点,认为审计学科应是管理学门类中的一级学科。这种观点比较科学,实施起来调整成本也最低。
⑧审计的对象是一个广义表述。如前所述,在胡泽君的论述中,狭义的审计对象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审计内容是指被审计单位或项目的行为或活动。文中“审计的对象”或“审计对象”包含上述两个方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