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城东的松岩口村,有抗日战争时期白求恩工作过的旧址,是白求恩在条件十分简陋的情况下,亲自设计,并参于施工,将村内的龙王庙改建成了临时战地医院。有手术室、消毒室、医务室、洗涤室等设施的外科病室,使受伤战士救治成活率大大提高,被晋察冀军区誉为白求恩模范病室。
在1940年被日本侵略军烧毁,1974年按原貌重建。并建有白求恩纪念室,展出有白求恩用过的实物和生前图片等。
在院子中心有7米多高的汉白玉题字塔一座,正面镌刻毛主席《纪念白求恩》一文,其他三面分别刻徐向前、聂荣臻、薄一波的题词。尊胜寺为五台山南门道上的巨刹,在山西五台县城东北方向的西峡村山峪。
相传唐代印度僧人佛陀波利在此拜见文殊菩萨,随之建寺。始建于唐,宋代重修,民国时期又予修耸。
寺区古木参天,建筑瑰丽。寺前影壁砖雕精巧,寺内殿宇楼阁皆备,一连五进院落,逐级向上,层迭有数。左右设经楼禅舍,规模宏伟,布局严谨。
大雄宝殿台级高耸,建筑富丽。无量殿全部砖构,雕造精致。藏经阁二层,四周回廊,勾栏环绕,木雕雀替剔透玲珑。阁侧有两座九角崇楼分峙左右,副阶周匝,翼角翚飞,秀丽劲健。楼内下层供十二圆觉菩萨,上层奉四方佛,面目清秀,比例和皆。最后为塔院,万藏砖塔矗立,十三级,高约45米。四周高山环绕,塔院古柏苍劲,相映成趣。
寺内还有北宋大中祥福二年(公元1009年)石幢一座,雕造甚佳。观音洞在五台山台怀镇南边栖贤谷囗岩畔。原为达赖朝山礼佛诵经之所,蒙藏僧侣入山,多要到此参拜。山岩石洞中塑观音菩萨像,故称观音洞。
寺区流水潺潺,绿柳成荫。始建于明,清代重修。寺居山麓,三院横列,中院为佛殿,偏院为禅堂僧舍。登山40米处,筑有香积佛殿,小巧玲珑,清雅幽静。其上崖石耸峙,石级崎岖。百余米处,劈山凿石,建有观音殿三间,纤巧奇丽,镶嵌于壁间,内祀观音、文殊。殿后石洞,滴水成泉,清洌味甘,可供饮用,洞内亦奉观音。寺周风景秀丽,夏秋清幽宜人。广仁寺又名十方堂,在五台山台怀镇北隅罗睺寺东侧,是蒙藏喇嘛朝拜五台山时居住之所。
始建于清朝,布局严谨,建筑秀丽,山门、天王殿、钟鼓楼、中殿、后大殿、配殿、厢房等皆完整。
中殿本名三宝殿,四周围廊,前设享亭,重檐歇山式,内供宗喀巴、药师、释迦摩尼三像。四周壁龛,供佛像千余尊,故亦称千佛殿。
后殿五楹,单檐悬山顶,前檐廊屋一间,内设天花藻井,殿中供弥勒佛及宗喀巴像,两侧依壁做成经橱,存清版藏文佛经一百零八卷,完好无损。
各殿结构规整,雕造精细,彩饰帖金,富丽堂皇,其中享亭雕刻工艺最佳。黛螺顶在五台山台怀镇东向山巅,距台怀垂直高度约400米。背依东台高峰,面临台怀盆地,远眺五台峰顶隐约,近览山内寺院如画,地势高耸,风景秀丽。
寺内古柏参天,山花烂漫。寺址规模不大,布局紧促,有牌楼一座,石狮一对,山门、中殿各三间,左右配殿、正殿各五楹。殿内供菩萨五躯,神态各异,象征着五个台顶不同形象的五尊文殊。寺内石刻,有清乾隆十五年(公元1750年)御制黛螺顶碑记,及五十一年登黛螺顶题诗。万佛阁在五台山台怀镇塔院寺东南处,旧为塔院寺属庙。
始建于明代,清朝重修,规模不大,布局完整。山门向南,二门向西。
万佛阁位居寺内东隅,面宽三间,二层三滴水,歇山式屋顶,上下两层塑佛像万尊,故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