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南北复归一统,大运河成为中国大动脉
隋炀帝上台之后,拿出了贯通中国南北的宏伟计划——大运河。
杨广上台之初接过的是父亲留下的繁荣国家,他先下令挖通了战国时期吴国挖掘的“邗沟”,把长江和淮河连在了一起,起名“山阳渎”。
后来,隋炀帝又征发几百万民力相继修建通济渠、永济渠、广通渠、江南运河,形成了一条从杭州到扬州,再到淮河,然后西去中原、河洛、关中,最后北通华北直到涿郡的运河系统。
隋炀帝挖掘运河可以说耗空了隋朝的国力,但是让中国南北破天荒地联系到了一起。江、淮、河三大水系贯通在一起,南方的钱粮可以北上养活长安洛阳,还能往北支持东北地区对高句丽的战争。北方的官员和军队也能轻松南下,加强对江南地区的控制,消灭其社会上层的离心力。
南北大运河开通后,运河上的一些枢纽城市开始快速发展,中原的汴州和长江的扬州就是主要代表。
隋炀帝在修好运河后曾三次南下到扬州,也就是“江都”巡幸,当时江都人口超过50万,是世界最大的城市之一。江淮地区自古富庶,江都不仅农业发达,手工业更是冠绝江南。江都瓷器、丝绸、石雕玉雕、造船、制茶、金属加工都很出色,全国内河上的大船大多来自扬州,“扬州铜镜”更是当时的名牌。
此外,当地的煮盐和冶铁业更支撑着国家的运转,这些高利润的行业被朝廷紧握,政府设“盐铁转运使”收拢资源。
唐朝代隋之后,因为唐朝开放国门的政策,扬州繁华更胜以往。
虽然中国陆上丝绸之路连接西域,但是海运仍然是效率最高的运输方式。陆上丝绸之路靠中亚民族转卖西亚和北非的货物,唐朝时中亚突厥和吐蕃的崛起,这种贸易受到打击。只有海上丝绸之路能让阿拉伯和北非人直接到达中国,扬州因此成为大唐门户。
阿拉伯人记载,当时东方有四大港口:越南龙编,中国广州、泉州、扬州。其中扬州是最北方的港口,从这里,外国人就能通过运河进入中国。
唐朝的扬州是“南北要冲,百货所集”,阿拉伯、波斯、印度、斯里兰卡、爪哇、高丽、日本等国的商人都坐船来扬州,在经过扬州官员审核后北上洛阳、长安。
当时扬州人口80万,城内及周围市场经济繁荣,老百姓不种地,要么去作坊里学手艺,要么进城当小贩。外国客人走时会采购大量中国的丝绸、瓷器、纸张、药材,沿途还需要采购水和食物,这些需求养活着几十万扬州人。为了跟外国人做生意,扬州还出现了最早的“翻译官”,专门负责和外国人交接,帮商人谈价格。
三、明清扬州:成也盐帮,败也盐帮
唐玄宗年间,安史之乱爆发,唐朝遭到了开国以来最大的打击。八年战乱结束后,大唐天下户口减半,北方经济遭受重创,但是南方没有遭到战火蹂躏,扬州“涛声依旧”。
中唐之后藩镇割据,中央政府的号令在东部地区难以实行,很多藩镇成为国中之国,把税赋和人事权留在了本地。在这种尴尬情形下,扬州为代表的江淮地区靠商税、粮税和盐养活着大唐,成为李家的“衣食父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