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宋张方平有一首诗,叫《都下别友人》,前四句诗是:海内故人少,市楼新酒醇。与君聊一醉,分袂此残春。
在都下送朋友,酒楼里正好卖新酒,而季节正是餐春。这说明,新酒和春季有关。
南宋陆游也有两首诗,提到了新酒是在春季喝。分别是“春当三月半,狂胜十年前。小店新酒,平桥上画船”以及“阴晴不定春犹浅,困健相兼病未苏。见说市楼新酒美,杖头今日一钱无。”
这些恰恰证明,新酒是在春季喝的,所以画中的季节应该是春季。


类似的论据还有很多,比如一些轿子的装饰,厚实而且毛绒;一些人穿的衣服也很厚。一些体力劳动者,甚至还穿着长袖长裤,比如推独轮车的车夫,赶马车的车夫以及挑担子的挑夫等。
这显然应该是春季,那时候天气还很冷。若是秋季,则不至于如此。
“秋季说”的论据
支持“秋季说”的学者,也提到过不少论据。
其一是服饰。从画中来看,不少人穿衣比较单薄,抛开体力劳动者外,一些人也只穿着短袖单衣,甚至干脆光着膀子。

比如桥上摆摊的人,他只要静静坐着就行,并不用出多少体力,但是他只穿了松垮的短袖,说明当时天气很热。开封在清明前后,不可能那么热,这说明当时的季节应该是夏末或者秋季。
还有,画中有几家“饮子”“香饮子”店铺。“饮子”类似于今天的饮料,这似乎也能说明当时天气很热。

我个人以为,《清明上河图》的季节,既是春季,也有秋季,甚至还有冬季。
众所周知,《清明上河图》长528.7厘米、宽24.8厘米。在这幅5米多长的画中,出现了587个不同身份的人物,个个形神兼备;另外还有13种动物、9种植物,各种牲畜共56匹,不同车轿二十余辆,大小船只二十余艘等。
要知道,这些都是肉眼可见的东西,画家画得很细致,很逼真。

如此气势恢宏的巨作,一天可以画完吗?一个月可以画完吗?不可能。这幅画总共所用时间,具体已经不可考,但是保守估计,至少需要几个月甚至一年才能画完。
古代没有相机,张择端的记忆力再厉害,也不可能一次性记下这么多内容。所以我个人以为,他很可能是边看边画,从春天一直画到秋天。这样一来,画中既有春天的内容,也有秋天的内容。
像河流、桥、船、轿子、城墙、望火楼等,或许不会因为时间变化而变化,但是植物、人物衣服或者店铺等,则会因为季节不同而出现不同了。

正因如此,所以画中一些人物穿着较多的衣服,而一些人衣服很单薄甚至干脆光着膀子。比如桥头摆摊的短袖之人,附近有一位老人也在摆摊,老人则长袖长裤(似乎更像裙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