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志松也会在贴吧里分享饲养藏獒的经验。贴吧里,全是和他一样脑子一热就入手藏獒的“獒友”。
除了少部分真心喜欢且心甘情愿的爱好者,其他大部分人的分享都不太愉快——有被自家藏獒咬伤撕下后背几块皮肤的、有不堪高额饮食费用的、有老年邻居被藏獒吓到摔跤骨折的、还有被藏獒的粪便熏到无法忍受的······
965万条帖子,大部分都是血泪史。这些本该生长在青藏高原上的狗,被囚禁在中原地区的铁笼里,狗不舒服,人也不舒服。
最初丁志松的设想是等到黑虎足够成熟的时候,可以配种,还能挣一些它的口粮钱。毕竟,每个月至少一千元的饮食花销,对一只宠物狗来说,属实奢侈。

纯种的藏獒受人追捧
那时的行情,公獒配种一次一万元起步,血统好、外形正的公獒,配种费能涨到五万元。一条健壮的公獒,一年能创造至少二十万的配种收入。
丁志松对此很有信心——藏獒是权贵者眼中的“香饽饽”,不仅时兴养藏獒,送礼送一只成色好的獒犬,更是脸上有光的一件事。只要有人想买藏獒,配种就不会是问题。
丁志松的幻想很快变成泡沫。
从藏獒繁育大本营——青藏地区的营收来看,2010年青海的藏獒年交易额达到2亿多元;到2015年,只剩下5000万元;西藏3000家藏獒繁育中心有2/3关门;再到2020年,基本上已经全面关闭。
藏獒的身价也一路下跌,原来三万块一次的配种,降到一千一次,上门者也寥寥无几。花大价钱买藏獒的新闻消失匿迹。
市场的冷却,只需要短暂的数月。但对于整个产业链条,撤退却需要漫长的挣扎——
直到今天,对剩下的藏獒繁育基地来说,维持藏獒的基本生存已经是巨大的消耗。
藏獒失去销路,养殖基地也不愿再用熟牛肉、活鸡等贵价食材投喂,而是选择最便宜的面粉、青稞。可即便如此,一家还有50只藏獒的养殖中心,一天就要消耗至少150斤的面粉。加上水电、人工等运维费用,这些卖不掉的藏獒,一天就要花掉1000元。

藏獒在街上游荡
在基地里,即使有附近居民提供的剩饭剩菜作为补充饲料,这些食量巨大的藏獒们依然会吃掉刚刚出生的小獒以及病死的大獒。
来到2017年,在青海遍地的繁育中心,大多开始放弃了挣扎,选择关门倒闭。藏獒体型大、吃得多,无力养育的基地,只能将数以万计的藏獒卖去狗肉店或者任其流浪。
卖去狗肉店已经成为繁育中心为了止损的无奈之举:一条健壮的成年藏獒三百元就能卖出去;瘦弱些的、肉少的一百块就能牵走。这个价格,对比它们每天吃进去的粮食,已经是亏本。
刘根也因此转了型,从帮忙买藏獒,变成帮忙卖藏獒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