换算成人民币后对标同时期的大陆,当时大陆的城镇居民人均年收入还不到1300块,农民年均收入只有600块,一只藏獒幼犬的价格约等于34个城镇职工或者73个农民一年不吃不喝的收入。
投资者们看见了商机。
1985年,福建商人拿着几张藏獒的照片找到河南巩义的农民王占奎家里。
彼时王占奎成功开办了国内第三家个体养狗场,以擅长饲养德国牧羊犬闻名。接下活的他并不知道,二十年后自己会成为“中国藏獒之父”。
拿着福建商人给的照片,深入藏区的王占奎花了一个半月,通过以物易物的原始方式跟藏族牧民换到23只藏獒。
这23只藏獒,18只被偷渡到台湾,剩下的5只被王占奎带回河南配种养殖。平均每只成本100不到的藏獒,转手时卖出一只7000元的高价。
这意味着:在万元户都能成为致富典型的时代,王占奎通过藏獒,赚到了至少10万元。
财富神话诞生了。
1998年9月4日,大河报发表《千里寻藏獒,中原听咆哮》,把王占奎被塑造成一名不畏艰险深入高原,发掘推广藏獒让更多人认识的义士。
本来只是为了赚钱而走进西藏的王占奎,摇身一变,成为中国抢救保护藏獒第一人。
其他媒体也纷纷跟进,大肆宣扬他的事迹,“世界屋脊、台湾富商、一獒顶三虎、中国独有、濒临灭绝的珍贵犬种……”种种词汇夺人眼球,活跃在各地报纸头条上。
舆论热潮熊熊燃烧,藏獒也从这年开始走向全国,价格攀升。
到1999 年,一条2个月大的幼年藏獒,在国内价格最高达 5 万元,成年藏獒最高已经可以卖到20万元。那一年北京的房价,1平米只要1000多块钱。
也是在同一时期,关于西藏的歌曲、小说纷纷面世,郑钧的《回到拉萨》、李娜的《青藏高原》广为传唱,小说《狼图腾》《藏獒》等也点燃了人们对世界屋脊的好奇和想象。藏獒,作为上古时期遗留的犬种,被赋予近似图腾的神圣意味。
藏獒能换钱,能换很多钱。青藏地区政府鼓励下,繁育中心接连成立,原本为藏民护家犬的大狗,成了行走的印钞机。
比王占奎更懂得炒作的人出现了——中国藏獒俱乐部主席马俊仁,同时也是中国田径队的前主教练。
马俊仁更懂得趁热打铁的道理。

马俊仁和他的藏獒
他的套路今天来看并不复杂:先是给藏獒抬高价值,把养藏獒上升到“为国争光”的高度;再主动与媒体、地方政府合作,搞藏獒展览会、拍卖会,将藏獒的价格炒到千万元以上。
藏獒,成了财富与地位的象征,大量像丁志松一样的老板们纷纷入手。
这样的路径,与曾经同样火爆过的君子兰、红木家具等等并无不同。唯一的区别是,藏獒,是活生生的动物。
当生命变成商品,践踏和摧残就在所难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