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事实上,狗肉店也没那么欢迎藏獒。

屠宰场里即将被宰杀的藏獒
身处玉林兴业的一家狗肉店老板跟我们说,无论他自己或是同行,愿意持续批量收购狗肉的少之又少。只有狗贩子搭售,或者是有客人定购要,才会买入藏獒。
“藏獒天生自带体味,肉也又腥又臭,口感和味道远远比不过其他的肉狗。除了那些好奇想尝尝鲜的小老板,也没人愿意吃藏獒。”这老板说,一只藏獒上百斤,是普通肉狗的三四倍,吃不完还占冰箱库存。
另一名位于玉林北流的狗肉店老板则说,他轻易不敢要藏獒,“肉味太差了,卖藏獒很容易砸自己招牌,半年都修复不了。”所以在他看来,藏獒肉并不是一个可以长久的生意。
对于这些藏獒肉的流向,狗贩子阿亮则说,这分两种情况:其一,就是专门吃各种特色犬只的狗肉店;其二,则是人流量较大的商场、车站等旁边的食店。即便是第二种,他们也更多地把藏獒肉红烧或者油炸了去腥味。
除了卖肉,被藏獒拖垮的繁育中心只能将公獒与母獒分开,防止繁殖;同时求助周围的牧民们自发收养,“积德行善”,带走一些卖不掉的獒;更干脆的,直接关门丢狗,任其流浪在荒原上。
在信奉佛教的青藏地区,“不能杀生”的观念使得这些流浪的藏獒无法绝育,也无法被捕杀处理。这些大型犬们只能四散在高原上,继续繁殖,成为生态系统里多余又危险的一环。

活体奢侈品的养成
“登高必跌重”,这句话用来形容藏獒神话的陨灭最为合适。
藏獒,是被人强行捧上神坛的。
最初的追捧,在美国兴起。1969年,美国探险队员巴利毕索普从喜马拉雅山麓带回一头纯黑色藏獒。在马可波罗笔下“体大如驴,奔驰如虎,吼声如狮”的古老犬种出现在充满好奇的美国人面前,大家兴奋了。
此后十年,购买藏獒成为富人们推崇的金钱游戏。源自世界屋脊的神秘感、高昂的转运路费,都使得藏獒在美国的价格节节攀升。
藏獒的狂热,从西方传到了东方。

藏獒曾经身价百万
1983年,台湾当红小鲜肉、《昨夜星辰》男主角张佩华从美国买了一只藏獒带回台湾,这只叫乔克的藏獒叫价120万台币,这个价格,能在台北买一幢楼。
在八十年代的台湾,一只藏獒幼犬能卖到20万到30万台币,种犬的配种费也高达20万台币。
20万台币是什么概念?在当时的台湾,20万台币相当于一名高级白领的年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