宫商角徵羽
- 说起音乐,我个人认为它是一种“身体”的艺术,不论是声乐还是器乐,都与肢体动作和共鸣振动有关。所谓“五情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人不管高兴或者悲哀,不免都会歌之舞之蹈之,放眼世界,不论肤色种族,都会这样,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音乐体系。
- 我们国内考古,发现最早的乐器,大概就是河南贾湖遗址的七孔骨笛,距今8000年前,应该是用鹤腿骨制作的。
我小时候,家里的老人有些不太正确的老观念,说“王八戏子鳖吹手”,不让我们接触吹拉弹唱,打压我们兄弟姊妹音乐冲动,说我们祖上就五音不全,没有音乐细胞。说五音是哪五音?宫商角徵羽,换成简谱音,就是“1、2、3、5、6”,不由得让我想起了小时候学的歌《打靶归来》,“35635,65321,愉快的歌声满天飞”!这里面就五个音,就是“宫商角徵羽”。没有4和7,但是古人实际上也是“七音”,有“变宫”音,相当于7,“变徵”大致相当于4。从1978年湖北随州曾侯乙墓出土的编钟来看,至少在春秋时期以前,我们就有了七音十二律。
天地玄黄,宇宙洪荒。日月盈昃,辰宿列张。寒来暑往,秋收冬藏。闰余成岁,律召调阳。云腾致雨,露结为霜。
——《千字文》
- 《千字文》是著名的启蒙读物,在传世的早期写本中,都写作“律召调阳”,包括几乎与作者同时期但稍晚的智永和尚的手书《千字文》,还有之后隋唐欧阳询书写的《千字文》,都写作“律召调阳”。直到后来宋徽宗在他的瘦金体《千字文》里,才把“召”写作“吕”。如果结合《千字文》的上下文看,也应该是“律召调阳”。
《千字文》欧阳询 书
- 为啥叫“律召调阳”呢?在古代有个说法,叫做“律中”,或者“律应”,是传说中的古人判断节气的一种方法,据说是把葭莩的灰塞到律管里,然后把律管插到地上,我们之前在天文历法里讲过,一年二十四节气,分为十二节气和十二中气,就用十二根长短不同的律管,对应十二中气,所以叫做“律中”。每到一个中气,地温升降,地气波动,这个对应律管里的葭灰就会飞出。于是,每一个律管自然就对应了一个月份,十二律对应十二月。“吹灰”这个事儿,好多后人尝试过,好像不太应验,相信它只是个传说,后世沿用这个说法而已。十二律对应十二月,我也记不住!
- 再说说十二律怎么来的,取一根九寸长,三分粗的管,有说是竹管、苇管,也有说是铜管,我觉得铜管的可能性比较大。周代晚期一尺大概是23厘米,九寸大概不到21厘米。把这根管确定为“黄钟”,把长度截掉三分之一,剩下六寸,就是“林钟”。再把林钟增加它的三分之一长度,变成八寸,就得到了“太簇”。把太簇再截掉三分之一,得到“南吕”。把南吕在增加三分之一,得到“姑洗(音先)”。如此继续下去,就得到了应钟、蕤宾、大吕、夷则、夹钟、无射、中吕。这就是十二律的三分损益法,古琴的十三个徽点定音也是采用了三分损益法。根据阳升阴降的原理,把开始的最长律管黄钟和以后每个增三分之一的律管,叫做“阳律”,一共六个,也叫“六律”;把每个减三分之一的律管,叫做“阴律”,也叫“六吕”;六律和六吕合称“律吕”。所以,到了宋代,连宋徽宗这么有文化的人,在抄写《千字文》的时候,都把“律召调阳”写成了“律吕调阳”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