衣食住行
- 古代贵族结发束冠,所谓“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因此说古人不剪头发。其实不是不理发,而是不“剃发”,或者说不“髡发”。小时候由父母给修剪头发,大概梳成两个髽髻,称之为“总角”,其余的头发垂下来,叫做“垂髫”,所以有“总角之宴”、“黄发垂髫”的说法。男子到了十五岁以后,变成大孩子了,一个半大小子就不能再梳着“总角”了,要把头发束起来,绾在头顶上。贵族男子到了二十岁,开始在束起的头发上加冠,举行加冠礼,表示成年,可以担当社会责任了,所谓“齐家治国”,也就是可以娶妻成家,做官治国了。女孩儿十五岁举行“及笄礼”,结发加笄,表示成人,可以结婚嫁人了。
发髻图
- 一般来说,古人束发有两种形式,绾发或者簪发。我们在电视剧里看到的古代人物,或者现实生活中见到的道士,都是簪发。说起簪发,也有两种,最常见的一种是横簪,就是在头顶的发髻上横着簪进一支发簪,防止头发散乱。还有一种特别的“簪法”,叫“子午簪”。咱们还是拿《长安十二时辰》说事,靖安司丞李必的头上戴着道家的玉冠,别着子午簪,从发髻正后方向前簪住发髻。著名宋画《听琴图》里,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头顶就戴着道冠,插着子午簪。子为啥叫子午簪?因为人如果站在庙堂上,面南背北,正好是子午线的方向,发簪沿着子午线的方向,从后向前簪住头发,就叫“子午簪”。子午簪多是古代高级道士的打扮,而普通人都是横簪,道家也称卯酉簪,卯酉簪方向也是按照如此规矩,人面南背北时,从左边,也就是东边,向右边,也就是西边,簪入发簪,卯居东方,酉在西方。
《长安十二时辰》里的子午簪
《听琴图》道君皇帝宋徽宗的子午簪
- 从先秦开始,普通百姓叫做“黔首”,隋唐时期的大学者孔颖达说,平民不加冠,用黑色的头巾包住头发,所以称之为“黔首”。
- 刚才讲《孝经》讲说:“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三字经》也说:身有伤,贻亲忧;德有伤,贻亲羞。意思是说身体受到伤害,会让父母担忧;道德污损,会让父母感到羞辱。华夏先人们一直认为“蓄发衣冠”是文明的表现,而“断发纹身”则是野蛮人的做法。因此古代有一种刑罚,叫做“髡刑”,就是给犯人剃掉头发,让大家都来鄙视这个不遵守文明礼法的野蛮人。尽管头发剃掉还会再长出来,但至少在头发完全长出来的很长时间里,髡发的人都会生活在人们鄙夷的眼光里。
宋代引浆卖流者的衣着,头顶包着黑色“巾帻”,即是所谓“黔首”。
- 古人上衣下裳,此外还有所谓的“深衣”,有点像连衣的桶裙,不过也是右衽,向右边一直缠绕包裹身体的衣服。衣服前身开襟,左边压住右边,衣服向右叠压裹缠,称之为“右衽”。孔子的时代晚于管仲,当时有人对前人管仲有“微词”,指摘贬低管仲,孔子就很生气,说:微管仲,吾将披发左衽矣!
当时除了中原华夏民族以外,北方的戎狄,大都是髡发左衽,南方的荆蛮百越,则是断发纹身。孔子大概是说,如果没有管仲尊王攘夷,我们的华夏文明就荡然无存了!
还有说法,唐朝孔颖达注《礼记》时称:“生乡右,左手解抽带,便也。死则襟乡左,示不复解也。”就是“生右衽、死左衽”。就是说人活着的时候右衽,用左手解衣服上的抽带比较方便。如果人死了,就是左衽,而且没有衣纽,因为再也不需要解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