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世纪地标建筑
赛格大厦始建于1996年,1999年投入使用,完全竣工于2000年,成为深圳市跨世纪的标志性建筑。
投资兴建赛格大厦的赛格集团,主营电子业务,是当时深圳市重点扶持发展的四大集团之一。前身是1986年由广东省、深圳市和电子工业部所属的电子企业,吸收其他部门所属的电子企业,组建成的深圳电子集团公司。
1988年,公司更名为赛格电子集团,并设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销售国内外电子元器件的电子产品交易市场——赛格电子市场。
当时业务占据华强北50%的赛格集团,决定在华强北建赛格大厦,解决电子市场的扩容和发展问题,替代原来的旧厂房。还因需要一栋现代化的建筑作为形象大厦,且目标高度要超过其他集团,要在新世纪来临之前建成。
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深圳四大集团中的中电集团的电子大厦(高69.9米)、特发集团的发展大厦(高165.8米)、深房集团的深房广场(高173.3米)相继建成。
1994年,赛格集团开始上市融资工作,有了资金后,开始筹建赛格大厦,1995年完成征地与规划。1996年7月,经深圳市人民政府批准,赛格集团将其在所属八家直属、控股及联营公司中的权益进行重组,改制为国有控股的深圳赛格股份有限公司,并完成上市。同一年,赛格大厦也开始动工。
在规划之初,赛格大厦受到深圳市规划国土局的重视,因为这关乎到赛格大厦的形象,也直接关系到深圳市的脸面。
经过竞标,施工由中国建筑二局深圳南方建筑公司承包。在对比深圳建筑设计三院和电子设计院的设计图纸后,相较于设计繁琐或设计雷同的前两者,深圳国土规划局选定由华艺(香港)设计顾问有限公司做大厦整体设计。
中建拥有建造超高层摩天大楼的历史。1985年起,中建三局用37个月建造了高160米的深圳国贸大厦,建设中创造了“三天一层楼”的速度。1995年,又仅用379天完成亚洲第一钢结构大楼深圳地王大厦,刷新了国贸大厦3天一层的“深圳速度”,成为中建的经典之作。
赛格广场大厦邀请了当时学界与业内的专家,将技术设计的重点放在钢管柱混凝土结构和逆做法施工上。
钢管混凝土结构技术,相比于传统的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可以使楼变得“高”且“窄”,增加使用面积的同时,提高建筑高度,对售房十分有利。而采用“逆做法”施工,则可以在不影响商户经营的情况下,尽量缩小施工范围。
建成后,赛格大厦成为当时世界最高的钢管混凝土结构大厦,是当时深圳第二高楼,仅比1995年建成的地王大厦低28米。

华强北全景,其中最显眼的就是赛格大厦。图 / cfp
赛格大厦还获得了深圳建筑行业内首个科技进步一等奖、1996年中建总公司优秀工程设计一等奖、1999年“深十大明星楼盘”之一以及2001年 “国家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
但赛格广场大厦也有因决策“过快”而导致的缺陷。据当时参与建设全过程、现任深圳市城市公共安全技术研究院有限公司运营总监金典琦描述,在赛格大厦投资决策时,有很多问题没有考虑,如不需要建这么高,50层一样可以在满足使用同时成为形象工程,且建造成本和使用成本都会低很多,经济效益也会更好。
最终,赛格大厦建设周期为4年4个月,比计划提前7个月竣工,但动态总投资达到12.6亿。金典琦指出,设计方案选择的仓促所导致的施工图滞后以及中途出现资金断裂的问题增加了施工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