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明明站在理光(Ricoh)、夏普(Sharp)或柯达(Kodak)复印机前,却会问:“我怎样才能进行施乐式的复印?”纸箱上明明写着是斯科特(Scott)牌纸巾,但人们还是会说来一盒舒洁(Kleenex)。即使商店里摆放的都是百事可乐,但他们还是会给你来上一瓶可口可乐。
定律2:品类定律
如果你无法以第一的身份进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你也不要灰心,去寻找一个你能首先进入的新品类。这并没有你想象中那样难。
自从IBM在计算机领域获得巨大的成功后,许多公司以及IBM的兄弟公司都蜂拥而至,如伯勒斯(Burroughs)、控制数据公司(Control Data)、通用电气公司、霍尼韦尔(Honeywell)、NCA、RCA、佩斯里(Sperry),IBM公司和这些公司一起被称为“白雪公主和七个小矮人”。
这些小矮人中有哪一个成长为世界级、拥有12.6万名雇员、销售额达140亿美元的“世界第二大计算机公司”呢?谁都没有。
20世纪七八十年代,在IBM之后最成功的计算机公司就是数字设备公司(DEC)。IBM是第一个进入计算机领域的公司,而DEC则第一个进入了微型计算机领域。
许多计算机公司(及其他具有创业精神的所有者)都因遵循了这条简单的定律而变得富有而闻名。这条定律就是:如果你不能第一个进入某个品类,那么就创造一个品类使自己成为第一。
就像段永平说过的“差异化”,差异化就是用户需要但其他竞争对手满足不了的某些东西。能够长期维持的差异化,就是你的护城河。
中国橙汁饮料市场的例子很好地说明了这一定律。
汇源成为高浓度果汁的第一品牌之后,鲜橙多开创了低浓度果汁品类,并成为该品类第一;酷儿开创了儿童低浓度果汁品类;美汁源则开创了果肉果汁(果粒橙)品类,成为该品类第一。
当无法成为第一的时候,这些品牌都采用开创一个新品类的策略并获得了成功。
当你开发一个新产品的时候,你首先要问自己的并不是“与竞争对手相比,这个新产品有哪些优势”,而是“这个产品能在哪个品类成为第一”。
换句话说,这个新产品可以最先进入哪个品类?
定律3:心智定律
杜蒙(Du Mont)发明了第一台商用电视机,杜里埃制造了第一辆汽车,赫尔利(Hurley)生产了第一台洗衣机,然而这些品牌如今均已销声匿迹。
难道是领先定律有什么问题吗?不,而是心智定律对此进行了补充说明。抢先进入顾客心智要胜于抢先进入市场。
例如,IBM并不是第一家进入计算机主机市场的公司,雷明顿·蓝德才是第一,它的产品叫做“通用自动电子计算机”(UNIVAC)。但是受益于大量的营销努力,IBM率先让顾客记住了自己的名称,并且在早期的计算机市场中赢得了胜利。
心智定律源于认知定律。如果市场营销是一场争夺认知而不是产品的战争,那么在进入市场之前应该率先进入心智。
每年都有成千上万的“有前途”的企业家因为无法正确领会和运用这条法则而遭遇失败。有人拥有一些将使整个行业发生变革的想法或概念,也许它们确实能够被实现,但问题在于如何才能让这些想法或概念植入潜在顾客的心智中。
如果你想要改变人们心智中的某些认知,最好别动这个念头。认知一旦形成,几乎无法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