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古礼帽:蒙古族男子首服之一。一种椭圆形的,四周有一圈宽边檐的帽子。一般用精致呢料制作,多为黑色、棕色或灰色。帽筒前高后低,帽顶中央稍凹陷,帽筒与帽槽相接处,缀以花纹镶边。穿蒙古袍或西服,配戴礼帽,显得文雅美观。

蒙古坎肩:蒙古民族服装的配套服饰之一。蒙古长袍的一种外套。蒙古妇女穿坎肩,一般不扎腰带。坎肩无领无袖,前面无衽,后身较长,正胸横列两排钮扣或缀以带子,四周镶边,对襟上绣着鲜艳花朵,并缀有五颜六色的电光片儿,光泽闪闪。蒙古坎肩始于元代。《元史·后妃传》:“······又制一衣,前有裳无衽,后长倍于前,亦无领袖,缀以两袢,名曰比甲,以便弓马,时皆仿之。”这种坎肩,初为世祖皇帝所服,后流行于民间。到明、清两代,逐渐成为普通蒙古妇女的一种服饰。


蒙古顾固冠:元代蒙古族已婚女子流行的高冠。在《蒙古秘史》中蒙古语称孛黑塔,汉文史籍称固姑冠,故姑冠或罟罟冠。是一种具有浓厚民族色彩的、艳丽的首饰。能显示出妇女的身份贵贱和社会地位。这种高冠,一般采用桦树皮围合缝制,成长筒形,冠高约1尺,顶部为四边形,上面包裹着五颜六色的绸缎,缀有各种宝石、琥珀、串珠、玉片及孔雀羽毛、野鸡尾毛等装饰物,制作精美,绚丽多姿。《黑鞑事略》:“故姑之制,用画(桦)木为骨,包以红绢金帛顶之,上用四直尺长柳枝或铁打成枝,包以青毡,其向上人则用我朝翠花或五采帛饰之,令其飞动:以下人则用野鸡毛,”元亡后,这种首饰失传,1974年在自治区四子王旗发掘的元代蒙古贵族陵墓中,多有顾固冠出土,其形式多样,各具特色,反映了元代蒙古民族精湛的工艺水平。

二、食
苏台柴:蒙古语,意为奶茶,蒙古民族日常饮用的一种茶,也是蒙古族人民招待客人的必备饮料,做法是将砖茶放入锅内熬成紫红色,然后将鲜牛奶或羊、驼奶以6:1的比例放入茶水中熬开,即成。奶茶营养丰富,具有提神、开胃、助消化、解渴等作用。目前,在内蒙古地区的各族人民基本上已习惯于喝奶茶。

炒米:蒙古语称为蒙古勒巴达,称包勒圣巴达。蒙古族日常的主要食品之一。加工方法是将糜子筛选后,淘去沙土,放在大锅中,加适量的开水,用慢火焖至半熟出锅,经炒锅炒熟,再碾去皮,即为炒米。炒米香脆味美,可口耐饥,是蒙古族农牧民的传统食品。
乌如木:蒙古语,意为奶皮。有两种:一种是将鲜牛奶或马奶、驼奶、羊奶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形成一层薄皮,称图黑乌如木,即生奶皮子,是做黄油的原料;另一种是将鲜奶熬开后放入器皿里存放一,两天,奶子发酸后在表面上结成一种薄奶皮,称宝勒森乌如木,即熟了的奶皮,是做酥油的原料,奶皮味道香甜可口,是拌炒米吃的上等食品。
马奶酒:蒙古语称作乞戈或艾日戈。牧区用马奶酿制前一种饮料、味道醇香、清凉解渴,是牧民款待贵客的最佳冷饮,将新鲜马奶装入生皮囊中,挂在向阳处,用一根特制的木棍每日搅拌数次,使马奶逐渐发醇变酸。当马奶变成清淡透明,味道酸辣时,即成为马奶酒。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历史悠久,据《马可波罗行纪》记载:“鞑靼人饮马乳,其色类白葡萄酒,而其味佳,其名曰忽迷思。”此前,耶律楚材曾写过《七律》赞马奶酒:“天马西来酿玉浆、革囊倾处酒微香,长沙莫吝西江水,文举休空北海觞。浅白痛思琼液冷,微甘醋爱蔗浆凉,茂陵要酒尘心渴,愿得朝朝赐我尝。”(《湛然居士文集》卷四)常饮马奶酒可治胃溃疡、肺结核等疾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