扩大报道范围的举措,拓展了版面,围绕经济建设以及与群众密切相关的问题也登上了头版,新闻真正面向社会大众,成为传播信息、沟通民众的重要窗口。
《人民日报》通过改进文风,及时准确向人民群众传播最新消息,行文更为通俗易懂,在新闻稿件、社论中尽量用直接、简单的方式进行报道与说理,提升了党报的可读性与可信性,增强了党报的影响力和号召力。
这次改版,使“党的报纸,也是人民的报纸”的观点深入人心。
《人民日报》的这次改版,是中国共产党建党以后党报的第二次重大改革。
这一时期,党报理论建设上的另一个重大成就是“政治家办报”观点的提出。
毛泽东同志在新中国成立前就反复强调过:“各地党报必须无条件地宣传中央的路线和政策。”
党报必须为党的各个阶段的基本路线服务。
1957 年他在《同新闻出版界代表谈话》时指出了报纸的阶级性问题,后来与胡乔木、吴冷西谈话时又提出:“搞新闻工作,要政治家办报。”
“政治家办报”要求党报的宣传,包括新闻、文章和社论,要联系当前的政治;要求党报宣传中央的每一个重要决策时,都要制订报道和宣传计划,并贯彻执行。
“政治家办报”这一观点,从此成为中国共产党党报理论的重大观点。
改革开放后—党报改版热潮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恢复了党的实事求是的思想路线,“两个凡是”对人们的思想禁锢被打破。
随着国门打开,资本主义的思想意识和一些学术观点也传进来对人们施加着影响。全面改革和对外开放,使社会的利益主体更加多元,人们的思想大大解放,党的意识形态工作面临极为复杂的形势。
党报是党和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排头兵,在改革开放的关键当口,党报要成为全国安定团结的思想上的中心。
“谬误出于口,则乱于千里之外。”党报工作的成效,关系到党的工作全局,关系到党政府在人民群众心目的形象,关系到党在意识形态领导的话语权。在改革开放的整体社会环境中,党报不改革,就跟不上新的形势。
改什么,不改什么,这是党报改革要思考的问题。以《人民日报》为代表的一大批党报,在改革中“有所为,有所不为”,放弃了“阶级斗争工具”的角色和说法,在改革中确立了“党报姓党,立足于报,要走市场”的基本思路。
“事业性质,企业管理”,将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统一,也是这一思路的重要体现。
党报首先姓党。党报是党的言论机关,是党、政府和人民的“耳目喉舌”。不管形势如何变化,这个定位是没有变的,也不能变。党报改革的目的,是使党报成为党掌握得更加灵敏、更加迅捷、更加准确、更有洞察力和号召力的“耳目喉舌”。
舆论导向正确,是党和人民之福;舆论导向错误,是党和人民之祸。党报作为权威媒体的代表,必须发挥导向作用。
各级各类党报改革的一个重要主题,就是坚持团结、稳定、鼓劲,正面宣传为主,牢牢把握正确舆论导向,强化舆论引导,提高舆论引导水平,为党开创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提供一个良好的舆论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