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可忍,孰不可忍】假如这个都可以容忍,还有什么不可以容忍的呢。意谓绝对不能容忍。语出《论语·八佾》:“孔子谓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是非只为多开口】纠纷争端都是说话太多引起的。
【是非自有公论】事情的是非曲直,公众自会作出恰当的评判。语本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品藻》:“扞庾公呴又问:‘何者居其右?’王曰:‘自有人。’又问:‘何者是?’王曰:‘噫!其自有公论。’
【手无缚鸡之力】双手没有捆缚住鸡的力气。形容文弱。
【书同文,车同轨】语出《礼记·中庸》:“今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谓车轨相同,文字相同。形容天下统一。
【树高千丈,叶落归根】树长得再高,落叶还是要回到树根。比喻离开故土时间再长,最后还是要回归故土。
【树高招风】见“树大招风”。
【树欲息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止】树要静止,风却不停息地刮得它摇动。比喻事物的客观存在和发展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树欲静而风不停】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树欲静而风不宁】同“树欲静而风不止”。
【水火相济,盐梅相成】烹饪赖水火而成,调味兼盐梅而用。喻人之才性虽各异,而可以和衷共济。
【水至清则无鱼】源自《大戴礼记》:“水至清则无鱼,人至察则无徒。”意谓水太清了,鱼便不能活。现用来告诫人们对人对物不可有过高的要求。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水能载舟,也能覆舟。喻民可拥护君主,也能推翻君主。
【水流湿,火就燥】水向湿处流,火往干处烧。谓物之气质类似必相感应。《易·乾》:“水流湿,火就燥,云从龙,风从虎……各从其类也。”孔颖达疏:“此二者以形象相感。水流於地,先就湿处;火焚其薪,先就燥处。”后用以比喻事物发展的必然规律。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水流矢飞,受阻则劲悍而去远。旱,通“悍”。喻因祸致福。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史记·太史公自序》:“夫阴阳四时、八位、十二度、二十四节各有教令,顺之者昌,逆之者不死则亡……故曰‘四时之大顺,不可失也’。”原指天道和自然规律不能违背。后以“顺之者昌,逆之者亡”指依顺他的就能昌盛,违逆他的就遭灭亡。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见“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谓顺从天道的就生存,违背天道的则灭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见“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顺从我的心意才能生存,违抗我的心意就要灭亡。语本《庄子·盗跖》:“顺吾意则生,逆吾意则死。”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犹言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符合道德的就可以昌盛,违逆道德的就遭到灭亡。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谓谈论到某人,某人恰巧来了。
【说时迟,那时快】小说中的常用套语。意谓事情发生的速度不是记叙速度所能跟得上的。
【司马牛之叹】《论语·颜渊》:“司马牛忧曰:‘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后因以比喻对孑然一身、孤立无援的感叹。
【司马青衫】唐白居易《琵琶行》末句为“就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后因用以形容悲伤凄切。
【司马昭之心】《三国志·魏志·高贵乡公髦传》“高贵乡公卒”裴松之注引《汉晋春秋》:“帝见威权日去,不胜其忿。乃召侍中王沈、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调曰:‘司马昭之心。路人所知也。吾不能坐受废辱,今日当舆卿(等)自出讨之。’”按,司马昭继其兄师任魏大将军,专国政,日谋代魏。后因以喻人所共知的野心。
【死无葬身之地】谓结局悲惨,不得好死。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三国时蜀军主帅诸葛亮病死军中。蜀将姜维等遵亮遗命,秘不发丧,缓缓退军。魏军主帅司马懿(仲达)率军追击,却见蜀军帅旗飘扬,孔明纶巾羽扇,端坐车中(实乃木人)。懿恐中计,勒马逃回。百姓为之谚曰:“死诸葛能走生仲达。”见《三国演义》第一○四回。后用以指人虽死,余威犹在。
【死诸葛哧走生仲达】同“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四海之内皆兄弟】谓天下人皆同手足,亲如一家。
【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武王伐纣平话》卷下:“姜尚因命守时,直钩钓渭水之鱼,不用香饵之食,离水面三尺,尚自言曰:‘负命者上钓来!’”后以“太公钓鱼,原者上钩”比喻心甘情愿地上圈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