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近长安远】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夙惠》:“晋明帝数岁,坐元帝膝上。有人从长安来……因问明帝:‘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答曰:‘日远。不闻人从日边来,居然可知。’元帝异之。明日,集群臣宴会,告以此意。更重问之,乃答曰:‘日近。’元帝失色,曰:‘尔何故异昨日之言邪?’答曰:‘举目见日,不见长安。’”后以“日近长安远”喻指向往帝京而不得至。
【如人饮水,冷暖自知】亦作“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谓自己直接经验过的,自己最了解。禅宗比喻内心的悟证。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见“如人饮水,冷暖自知”。
【如堕五里雾中】《后汉书·张楷传》:“性好道术,能作五里雾。”后用“如堕五里雾中”比喻模模糊糊,摸不着头脑或认不清方向。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同“塞翁失马”。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见“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形容人长相丑陋,也指人遭疾病或其折磨后不成人样子。宋·无名氏《张协状元·大公资助张协》:“我嫁你!看牛骨自不中,三分像人,七分像鬼。”《醒世恒言》卷九:“朱世远见女婿三分像人,七分像鬼,好生不悦。”
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俗语,比喻没有能人,普通人物亦充当主要角色。
【山中无好汉,猢猻称霸王】见“山上无老虎,猴子称大王”。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谓习惯成性,很难改变。
【山高皇帝远】谓王法管辖不到。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谓行善和作恶到头来都有报应。
【射人先射马】喻作事要先抓住要害。
【身在江湖,心存魏阙】《吕氏春秋·审为》:“中山公子牟谓詹子曰:‘身在江海之上,心居乎魏阙之下,奈何?’”后以“身在江湖,心存魏阙”指虽不居官,仍关怀朝政。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见“身在江湖,心存魏阙”。
【身在曹营心在汉】三国时刘备(后为蜀汉皇帝)部将关羽身陷曹操营,封侯赐爵,宴请赠金,恩礼非常,但关羽仍心怀故主。后挂印封金,回到刘备身边。事见《三国演义》第二五回。后多以“身在曹营心在汉”比喻坚持节操,忠贞不二。
【神不知鬼不晓】见“神不知鬼不觉”。
【神不知鬼不觉】谓形迹隐秘,不为人知。
【神龙见首不见尾】见“神龙见首”。
【失之千里,差若毫釐】同“失之毫釐,差之千里”。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谓初虽有失而终得补偿。东隅,日所出处;桑榆,落日所照处。
【失之毫釐,差之千里】亦作“失之毫釐,差以千里”。谓细微的失误,可导致巨大的差错。
【狮子大开口】比喻要大价钱。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见“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比喻对小事情也拿出全部力量认真对付。
【识二五而不知十】《史记·越王勾践世家》:“且王之所求者,斗晋楚也;晋楚不斗,越兵不起,是知二五而不知十也。”后以“识二五而不知十”谓只知道一个方面,而不懂得全面地观察问题。
【识时务者为俊杰】《三国志·蜀志·诸葛亮传》:“诸葛孔明者,卧龙也”裴松之注引晋习凿齿《襄阳记》:“刘备访世事於司马德操。德操曰:‘儒生俗士,岂识时务?识时务者在乎俊杰。此间自有伏龙、凤雏。’”后以“识时务者为俊杰”谓能认清形势、了解时代潮流者,才是杰出人物。
【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粮食不嫌舂得精,鱼和肉不嫌切得细。《论语·乡党》:“斋必变食,居必迁坐。食不厌精,脍不厌细。”后用以形容饮食极其讲究。
【使功不如使过】谓使用有功绩之人,不如起用有过失者,使其效命自勉,将功补过。语出《后汉书·索卢放传》:“太守受诛,诚不敢言,但恐天下惶惧,各生疑变。夫使功者不如使过,原以身代太守之命。”
【士别三日,刮目相待】《三国志·吴志·吕蒙传》:“遂拜蒙母,结友而别”南朝宋裴松之注:“肃(鲁肃)拊蒙背曰:‘吾谓大弟但有武略耳,至於今者,学识英博,非复吴下阿蒙。’蒙曰:‘士别三日,即更刮目相待。大兄今论,何一称穰侯乎!’”后因以“士别三日,刮目相待”谓别后进步快速,当另眼相看。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见“视而不见,听而不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