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摊书拥百城】见“摊书傲百城”。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同“桃李不言,下自成蹊”。行,路。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古谚语。比喻实至名归。
【桃李遍天下】见“桃李满天下”。
【替古人耽忧】谓不必要的忧虑。
【替古人担忧】见“替古人耽忧”。
【天下乌鸦一般黑】比喻坏人坏事各地都差不多,到处都是一样黑暗。
【天下无难事,只怕有心人】谓只要有决心,肯用心思,世上再困难的事也能办成。
【天下为公】原指君位不为一家私有。后为一种美好的社会政治理想。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谓国家兴盛或衰亡,每个普通的人都有责任。语本清顾炎武《日知录·正始》:“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矣。”
【天有不测风云】比喻灾祸难以预料。
【天高皇帝远】旧谓远离京城的偏僻地区,王法难以到达。多用以比喻不听管束,无法无天。
【天无绝人之路】谓人的处境濒临绝望时,上天总会给以出路。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谓天道如大网,虽稀疏却无有漏失。比喻作恶者逃不出上天的惩罚。语出《老子》:“天网恢恢,疏而不失。”
【铁杵磨成针】宋祝穆《方舆胜览·眉州·磨针溪》:“在象耳山下,世传李太白读书山中,未成弃去,过是溪,逢老媪方磨铁杵,问之,曰:‘欲作针’太白感其意还,卒业。”后即以“铁杵磨成针”、“铁棒磨成针”比喻只要有恆心,有毅力,做任何事情都能成功。
【铜山西崩,洛钟东应】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文学》:“殷荆州曾问远公:‘《易》以何为体?’答曰:‘《易》以感为体。’殷曰:‘铜山西崩,灵钟东应,便是《易》耶?’”刘孝标注引《东方朔传》:“孝武皇帝时,未央宫前殿钟无故自鸣,三日三夜不止。诏问太史待诏王朔,朔言恐有兵气。更问东方朔,朔曰:‘臣闻铜者山之子,山者铜之母,以阴阳气类言之,子母相感,山恐有崩弛者,故钟先鸣。《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精之至也。其应在后五日内。’居三日,南郡太守上书言山崩,延袤二十余里。”后以“铜山西崩,洛钟东应”表示重大事件彼此互相影响。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比喻做事缺乏通盘计划,不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在表面上忙于应付。
【吐珠於泽,谁能不含】谓明珠出于水泽,则人皆取而含之。比喻君权旁落,则人皆谋夺之。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语出《孟子·离娄上》:“为渊驱鱼者,獭也;为丛驱爵者,鹯也;为汤武驱民者,桀与纣也。”《晋书·段灼传》引作“为川驱鱼,为薮驱雀”。驱,比喻为政不善,人心涣散,使百姓投向敌方。
【无天於上,无地於下】原指军将临战奋不顾身。《尉缭子·武议》:“将者死官也。故不得已而用之。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主於后,无敌於前。”《淮南子·兵略训》:“其临敌决战,不顾必死,无有二心。是故无天於上,无地於下,无敌於前,无主於后,进不求名,退不避罪。”后用以形容任性行事,肆无忌惮。
【无巧不成书】形容事情十分巧合。
【无巧不成话】同“无巧不成书”。
【无可奈何花落去】①毫无办法,只能任花飘落。比喻大好春光即将消逝。②比喻某种力量或势力无可挽回地没落。
【无用武之地】没有使用武力的地方。比喻无法施展才能。
【无何有之乡】①指空无所有的地方。②多用以指空洞而虚幻的境界或梦境。
【无事不登三宝殿】比喻没事不上门。三宝殿,泛指佛殿。
【无所不用其极】①谓无处不用尽心力。②没有什么极端的手段不使出来。
【无所施其伎】见“无所施其技”。
【无所施其技】没有办法施展其伎俩手段。
【无官一身轻】谓卸去官职或不当官反而轻松自在。
【无毒不丈夫】旧谓不心狠手辣就不成为大丈夫。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语本《史记·项羽本纪》:“於是项王乃欲东渡乌江。乌江亭长檥船待……项王笑曰:‘天之亡我,我何渡为!且籍与江东子弟八千人渡江而西,今无一人还,纵江东父兄怜而王我,我何面目见之?’”后以“无面目见江东父老”为羞见故乡人之典实。
【无风不起浪】比喻事出有因。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比喻没有根据的事物。语本《左传·昭公九年》:“我在伯父,犹衣服之有冠冕,木水之有本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