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的羊,有点温柔
初见藏书羊肉,是在苏州,一个冬季的雨夜。
湿寒侵入骨髓,路过一个小店,门口飘出阵阵白气,玻璃门上贴着红色印刷字体:藏书羊肉。
落座之后,一碗羊肉汤端了上来,乳白色的汤,撒着翠绿的葱花,白里透红的羊肉,真有苏州的秀美。几口下肚,发现还不膻不腥,再听着耳边温温婉婉的江浙口音,当真通体舒畅,一慰寒冬。
后来才知道,藏书羊肉是中国四大羊肉之一,产自苏州的藏书镇,比起北方的羊毫不逊色,肉质紧实、鲜美。
当地人还用大木桶烹煮羊肉,有自己独到的秘诀,能煮得汤色乳白,肉酥不烂。一般做成白烧羊肉、红烧半肉、羊糕冻等等。
对苏州人来说,没有藏书羊肉的冬天不完整。他们说:“喝得藏书一碗汤,抵得寒冬一床被。”
羊肉的好,想来你我皆已明了。对北方草原的人们来说,那是抵御严寒的依靠。对苏州人来说,是冬日的滋补,“补中益气”……
我却想起了,一个遥远的午后。唐朝书法家杨凝式,一觉醒来后,吃上了小肥羊蘸韭花酱,欢喜到大笔一挥,写了张纸条感谢送吃的朋友。
这张纸条,后来成为“天下第五大行书”,名为《韭花帖》,笔笔都飘逸灵动,惬意得很。
所以说,吃饱喝足才真的是人生的一大灵感!走吧,去吃羊肉……
文字为物道原创,转载请联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