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剁开一粒黄土,半粒在喊渴”“拉羊皮不沾草”“一瓣水掰成两瓣用”是甘肃中部地区的真实写照。由于干旱少雨,当地百姓饱受缺水之苦,祖祖辈辈都在想水念水盼水。
如今,引洮工程让曾喝着苦咸水、泥窖水的甘肃中部人民,喝上了甘甜纯净的洮河水。
引洮供水工程全线建成,两代建设者合影留念。新甘肃·甘肃日报记者 杨唯伟 摄
这是翘首期盼的“救命之水”。
引洮一期工程的供水范围已由设计之初的3市、6县区扩展至兰州、白银、定西、天水4市,榆中、会宁、安定、通渭、陇西、渭源、临洮、秦州、麦积9县区,覆盖人口由设计时154.86万人增加到310万人。
引洮二期工程供水范围为白银、定西、天水、平凉4市的会宁、通渭、渭源、甘谷、武山、秦安、静宁、陇西8县的348万人。
引洮工程全线贯通,受益区扩大到5市13县区600多万群众,使甘肃省总人口四分之一多的百姓喝上了洮河水,从根本上解决了甘肃中部水资源匮乏问题。
这是滋养一方百姓的“致富之水”。
“以前这山旱地没人要,现在1亩700元的‘高价’流转费,还要现钱。”安定区鲁家沟镇将台村党总支部书记彭名海说。
引洮一期工程通水后,该村流转土地2000余亩建成设施高效农业产业园,建成蔬菜育种大棚54座、花卉育苗大棚60座、花卉育苗基地200亩、优质牧草种植基地400亩、建成引水上山水肥一体化马铃薯示范种植540亩,2020年全村农民人均收入达1.05万元。
引洮工程成为受益区发展产业的坚实保障。引洮一期工程建成运行7年多来,持续发挥效益:截至2021年9月底,引洮一期工程累计供水5.91亿立方米,2020年全年供水1.51亿立方米,创历史新高。
这是改善区域环境的“生态之水”。
2021年7、8月,甘肃降水偏少,气温偏高,部分地区出现旱情。而走进引洮一期工程受益区的会宁、安定、通渭等县区,却欣喜地发现:关川河、祖厉河、东峪沟、秦祁河等8县区河水波涌,沿河群众利用河道来水有效抗旱,庄稼长势不减,两岸植被生机盎然,陇中300多万人生活生产用水平稳有序。
引洮一期工程的通水,减少了区域地表水使用量,释放出一部分生态水。2019年以来,引洮一期工程输送了2.27亿立方米生态水,临洮东峪沟、陇西大咸河、榆中宛川河等河道重新流水汩汩,通渭牛谷河、会宁祖厉河、陇西渭河均形成10余公里河湖生态廊道……
“在引洮一期工程管理上,我们突出工程的公益性、基础性和战略性地位,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以行政管理与市场机制配置相结合,引导受益区用好水,在确保工程良性运行的前提下力争实现综合效益的最大化。”省引洮中心主任张天革说。
引洮工程生态补水后的秦祁河。省引洮中心供图
这是哺育城市的“发展之水”。
因“天河注水”而得名的天水,却是一座资源型缺水和工程型缺水并存的城市。由于地下水超期开采,供水能力严重萎缩,缺水矛盾日趋突出,每年4至7月全市用水最紧张时段,不得不分区段限时供水,严重制约了这座百万人口大城市的建设步伐。
2014年8月,依托引洮二期工程启动了天水市城区引洮供水工程,2019年9月全线建成通水,设计年供水量5548万立方米,极大改善了天水城区居民生活生产用水紧张状况,为城市发展提供水源保障,让这座历史文化名城重焕生机。
如今,引洮工程滋养着旱区群众的生活、生产和生态的城乡发展。昔日干涸龟裂的贫瘠旱塬,穿上了生机勃勃的绿装;穷窝窝的山旱地里,洋芋蛋变成了金蛋蛋,高原夏菜、中药材流金溢翠;乡村城镇,水林相映、房厦交错,垂柳湖堤、绿水清波……
贫瘠、荒凉和贫穷的渐渐远去,迎来的是美满、富足和快乐。
“我们将深入践行‘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的治水思路,抓续建、抓配套、抓更新、抓改造,打通最后一公里,用好现有水资源,提高水资源配置的科学性和实用性,全力做好工程运行维护管理工作,最大限度发挥工程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使引洮供水工程真正成为造福广大群众的民心工程、德政工程。”省水利厅党组书记、厅长朱建海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