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谈古今,深挖您所不知道的河北历史,大家好,我是“青史君”,欢迎“青史观”,每天为您带来新鲜、有趣、干货满满的历史故事。
今天,我们为您聊的是雄安新区代管的雄县的故事。
雄县地域在三国时称易城县,在五代时期改称为了归义县。到了后周显德六年(959年)时,朝廷改称这里为雄州。
这件事在顾祖禹的《读史方舆纪要》中有明确记录:契丹入寇,至瓦桥,遣将屯戍,周显德六年伐契丹,赵匡胤先至瓦桥关,契丹守将以城将(降),周主以其地控扼幽、蓟,建为雄州。“雄”字有“威烈”之意,皇帝借改地名来彰显自己的战绩借以震慑对手。
今天的雄县地域属于幽云十六州的地域,后晋时期儿皇帝石敬瑭割让十六州赢得契丹支持,雄县就进入了契丹的版图。后周世宗柴荣在位时励精图治,率部北方收复了这里。当时带兵投降的将领叫姚内斌。
瓦桥关在今天的雄县地域,这个关隘和益津关和淤口关并称为三关,是唐朝晚期为了防备契丹专门修建的要塞。瓦桥关就像是契丹进出河北的大门,收复了这座军事要塞那就意味着后周在军事上完成了扭转,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所以,柴荣以改地名的形式对敌人形成威慑,借以来炫耀自己的武功。
这次出兵也非常顺利,柴荣率部北上只有42天时间就收复了三关三州计17个县。在公元959年5月,柴荣即将进军幽州时,他突得疾病,不得不撤回到了河南。959年6月,柴荣在开封万岁殿驾崩,时年39岁。他在去世前任命非常信任的赵匡胤为殿前督检点,立儿子柴宗训为梁王。
柴荣是五代时期非常有作为的一个皇帝,他澄清吏治经武整军,取得了一系列军事胜利,可惜的是他盛年暴死,这留给了赵匡胤登基并建立新政权的可乘之机。
公元960年正月初一,开封城风传有契丹军南下的消息,丞相范质不知真假就派赵匡胤北上作战。在行经陈桥驿时,下属将一件黄袍披到了他身上,史称陈桥驿兵变。黄袍加身的赵匡胤成了新皇帝,距离柴荣过世也才不过半年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