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也是,贵为巡抚,平时这些虾兵蟹将哪里会有胆子去闹事?这还不是因为被逼无奈,才恶向胆边生,冲动起来啥都不顾了,只认钱了,当然这个时候也只有钱好使,其他都不好办。
这毕自肃是个很讲究的人,为官也十分有口碑,实际上也为了饷银的事情给朝廷打了数次报告,但都没有了下文。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受到这样对待的毕自肃想不开啊,想不开就想躲避现实。
毕自肃在给朝廷写了请罪书以后,一个人去了位于塔山的宁远中左千户所,把自己给圈了起来,闭门不出,谁也不见。
要说,平时下属有什么事情了,应该都是毕自肃去做开导工作什么的,轮到了自己就想不开了,实际上也没有人能劝得了他,毕竟他的位置在那里摆着。而筹不到饷银导致兵变,并不是他的责任,但也被崇祯皇帝训斥了一顿。
就这样,在兵变发生后不到半个月的八月初八,越想越憋屈,越想越没有未来的巡抚毕自肃,用一根白绫了结了自己的生命。
袁崇焕拍马北上,快刀斩乱麻处置兵变后事
毕自肃自杀的消息,震动了整个宁远卫,一时间人心惶惶。而此时,负责整个辽东事务的蓟辽督师袁崇焕,刚刚结束了和崇祯皇帝就收复辽东进行的平台召对,正在赶往辽东的路上。
在得知宁远卫兵变的消息以后,心急火燎的袁崇焕快马加鞭地一路疾驰,先是赶到山海关督师府接了掌印,随即于八月初七单枪匹马赶往宁远卫处理兵变事宜。
山海关到宁远卫,大约一百多公里的路程,但袁崇焕还是晚了一步,等他到时,得知毕自肃已经自杀了。
来到宁远的袁崇焕并没有去巡抚衙门,而是直接到了兵变的军营。
袁崇焕并不是一个二愣子,很了解这些刚刚发生兵变的士兵们的心态,所以他到了军营,并没有去追责,而是先把崇祯皇帝的安抚谕旨宣读了一下,同时观察军营的情况,为下一步的行动提供依据。
乱兵们见是袁崇焕到了,虽然是只有一个人,他们也不敢再随便造次,毕竟袁崇焕的威望在那里摆着,而是还是单枪匹马一个人,这就让参与兵变的士兵们心里稍微有点放松。无论理由多么充分,毕竟兵变那是犯上作乱,是要被追究责任的。
袁崇焕
安抚了士兵,稳定了军营之后,袁崇焕就回到了巡抚衙门。这个时候,能够和袁崇焕议事的,也就是那个临危不乱的郭广了。另外几个挨打的挨打,自杀的自杀,哪有心情工作啊。那些十三营的大小统领们,有些直接参与了兵变,有些则在危急时刻躲了起来,根本就没有发挥什么好的作用,当然不能被袁崇焕信任了。
因为郭广直接参与了兵变事宜的处理,对里面的内情非常了解,二人密谋了一阵子后,就把兵变的两个主事首恶张正朝、张思顺叫了过来。
非常担心自己小命不保的二犯,心里忐忑不安地来到了巡抚衙门。袁崇焕对他们的所作所为进行了严厉训斥,告诉他们犯下的可都是死罪。
这两个人当即就吓得魂不附体,这下子完了,眼见这是活不成了。
谁知道袁崇焕话锋一转,又给了他们生的希望:虽然你们两个犯的都是死罪,但如果你们老老实实地把那天参与兵变的人都给供出来,可保你们不死!
见有这样活命的机会,哪还不赶紧抓住,二人原原本本地把那天参与兵变的军士都给供了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