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与吉祥字眼、美义相关
中华民族历来重视德育,这在地名中也是体现的淋漓尽致,彬州市地名与吉祥字眼相关的地名有8个,占全市村名的4.05%。比如富仁村:取仁者爱人、 共同富裕之意;义门村:取仁义之门之意;富宁村:取富裕康宁之意。
05 与传说相关
彬州市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从公刘迄今,许多美丽的传说一直在这片大地上流传,彬州市地名中与传说相关的地名有17个,占全市村名的6.82%,比如隘巷村:据《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七记载“隘巷,在邠州治南,《雍胜略》:相传生后稷所,《诗》曰:诞寘之隘巷,牛羊腓字之。”隘巷位于古豳州城内东南,巷顶与南门相接,巷口与城隍庙、老县衙毗邻,过去的马车、商贾,都经此出南门,再上三里台,过太峪,又经永寿梁再到秦川,是“丝绸之路”古道,是秦陇通商的关隘,故名隘巷。
06 与陵墓、府邸相关
彬州市是帝王将相长眠之地,西周先祖公刘墓就位于该市,有“周墓蟠龙”之说,在彬州市的地名中,与陵墓相关的村名有4个,占全市村名的1.62%。分别是土陵村、公孙村、公主川村、贺家地。
07 与国家制度、政策相关
一定的文化是当时社会的具体反映,地名也是如此,在彬州市地名中,与国家的政策相关的地名有5个,占全市村名的2.02%,它们分别是:六甲村、七甲村、八甲村、先锋村和四兴村。
08 与军事、贸易、交通相关
彬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曾是国家的边防重镇,据顺治《邠州志》记载,全市有铺路23个,其中东路3个,西路10个,南路2个,西北路6个,东北路2个,在现存彬州市的地名中与军事、贸易、交通相关的地名有7个,占全市村名的2.83%,它们分别是:雅店村、炭店村、曹家店村、罗店村、大车村、小车村和东关村。
09 与民间信仰相关
佛教自东汉传入中国后便迅速发展开来,在全国各地兴起,彬州市也不例外,除此之外还有本土的宗教——道教,也在这片土地上发展迅速,据顺治《邠州志》记载:“邠土僧道久绝,而寺基佛宇有存者记之,稽往事以昭鉴关邪崇正之意。”顺治时全市有寺观50余座,其中佛寺21座、禅院8座、道观8座、庙宇7座、庵4座、祠1座,在彬州市的地名中与宗祠寺观相关的地名13个,占全市村名的4.86%。比如大佛寺,因村子西边的南山脚下有“关中第一奇观”大佛寺石窟,故以大佛寺为村名。
10 与当地风物相关
彬州市地处渭北高原,丰富的物产为当地的民众带来幸福生活,为了凸显当地的风物,遂以此命名,在彬州市的地名中此类地名有5个,占全市村名的1.62%,他们分别是:梨树咀、柳树湾、枣林村、芦寨村和景村。
11 与音变和形变相关
语言在长期的演变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包括音变和形变,尤其是地名,在人们的口耳相传过程中发生了重大变化,在彬州市的地名中此类地名有15个,占全市村名的6.07%,而最为明显的则是北极镇,《元丰九域志》记载:“新平,白骥一镇。”金以前此处设有驿站,因驿马均为白色,故名白骥,据清代《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七记载:“金,白骥镇在邠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今名白吉桥。”《乾隆府厅州县图志》卷21记载:“邠州,有太峪、白骥、停口三镇。”《嘉庆重修一统志》载:“今有白吉镇,为白骥讹也。”今形变为北极。
12 与姓氏相关
姓氏,是表示一个人的家族血缘关系的标志和符号,姓氏最早起源于部落的名称或部落首领的名字,在现代社会中以姓氏命名的村落也有很多,占全市村名的28.24%,比如:豆家湾、杜家岸、史家河村等70个村都是此类。
13
其他
除以上十二类外,彬州市的地名还有其他的来历,此类村名有24个,占全市村名的 9.37 %,比如出自《诗经·公刘》里的南武村,南武村是南村和武村的合称,南村就是“南冈”,即公刘陵墓南面的山岗,故名,武村就是一姓氏命名的村名;古有“十里东秦”之说的东秦村;因水声似玉鸣的声音而得名的鸣玉池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