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 记录交通贸易的发展
彬州市作为丝绸之路上的一个重要节点,曾是国家的边防重镇,有关中西北门户之称,据顺治《邠州志》记载,全县有铺路23个,其中东路3个、西路10个、南路2个、西北路6个、东北路2个,在现存彬州市的地名中与军事、贸易、交通相关的地名有7个,近年来邠州驿的修复以及大佛寺申请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成功,也说明了历史上彬州市有着发达的商业贸易。比如罗店村,罗店原名为罗店驿,有集市,人民进行商品交易,故名罗店,据顺治七年《邠州志》记载为“罗店铺。”
05 展示物产种类
彬州市地处渭北高原,丰富的物产为当地的民众带来幸福生活,据顺治《邠州志》和民国十八年《邠州新志稿》记载,彬州市有丰富的物产,如:梨、李、柳、枣、豆、西瓜、牡丹、芍药、银杏、款冬花等多种物产,尤其是豳州梨和大觐枣最为有名,曾作为皇家贡品,颇受帝王之家喜欢,为了凸显当地的风物,彬人遂以此命名地名。如梨树咀、枣林村,通过地名便知其物产。
2.2 彬州市古村落命名包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
01 再现当地的信仰民俗
民间庙宇,反映的是民间信仰,而不是宗教信仰,宗教信徒是有严格的入教仪式及各种清规戒律的,因此,通过调查信徒是普通人还是宗教信徒即可知该庙是宗教寺庙还是民间庙宇。通过查阅资料,彬州市现存的地名4.86%与民间庙宇有关。彬州人习惯于将供奉道教的地方称之为庙,将供奉佛教的地方称之为寺,所以在彬州市现存的地名中与民间庙宇相关的地名有11个,其中以寺命名的有7个,以庙命名的有4个,佛教虽为外来宗教,但在彬州市的发展远远超过作为本土宗教的道教。比如奓红村,明万历年间该村建有寺庙一座,占地十余亩,名曰大红寺,该村名曰大红寺村,民国时前来拜佛烧香的人多,因寺院大,香客多,以大、多组合为“奓”,该村更名为奓红。
02 记录地域传说、历史、与语言风俗
彬州市有着千年的历史文化传统,这里的地名也闪耀着千年的光辉,虽为传说,但也充分体现了这个地区的历史悠久。常言说“人过留名,雁过留声。” 在现存彬州市的地名中与周朝相关的地名有10余个,这进一步佐证了《史记·周本纪》中“公刘卒,子庆节立,国于豳。”的记载,姜嫄、公刘、公孙贺等人在豳的史实充分说明豳地在历史上的重要性。比如土陵村就是因为公刘陵墓所在而得名;孙村则是因为公孙贺而得名;公主川则是因为唐姜庆尚新平公主,赐第于此,故有此名。
虽然关于军事贸易的地名现留存较少,仅占全市地名的2.83%,但是足以说明彬州市曾作为古丝绸之路上的一颗璀璨明珠,在历史长河中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比如北极镇,根据《元丰九域志》记载:“新平,白骥一镇。”金以前此处设有驿站,因驿马均为白色,故名白骥,据清代《关中胜迹图志》卷二十七记载:“金,白骥镇在邠州西北五十里,《州志》:今名白吉桥。”后音变为北极,尽管《元丰九域志》只有“白骥一镇”四字,但是由此可知北极镇的存在最早可追溯到北宋。
语言是一个区域内独特的非物质财富,彬州市位于渭北高原的南部边缘,人们的语言交流也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变化。比如:北极镇,因为彬人将“ai和“ei”的发音混淆,故将“bai ji”音发作“bei ji”所以就有了北极这样的名称。又如寺家庄村,原名“史家庄”,因彬人“si”和“shi”的发音不尽区分,统一发“si” 音,久而久之史家庄便演变为寺家庄。
03 紧跟时代变化的脚步
社会文化往往会受到一定社会背景的影响,地名也是如此。清代有之地名在民国已无存,而民国有之地名在现代而无存,恰恰说明了地名因时而变,因世而变。比如,清代的牛弼村,民国时已不存在,而民国时的“里”,现在也不存在。再譬如前文提到的孙村,现已因国家撤村并村政策而消失;现存的地名中的六甲村、七甲村、八甲村都是有旧时的保甲制的产物;先锋村则是新中国建设探索时期的产物,先锋村在农业合作社以前叫翟家塬,1955年9月,因该村率先成立生产合作社,被县政府确定为先锋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因此先锋村成为村名,沿用至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