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小编从朋友那得知一些所谓的科普常识
“夏天都别拔牙,等冬天了再拔!”
What?
这说法从何而来?
让小编猜猜——
难道因为冬天温度低,更有利于创口愈合?
NO!
通常情况下,我们的口腔都保持在37℃
冬天也好夏天也罢,不会因为冬天室外空气冷,你口腔的温度也跟着下降。
当然,除非你没事就大张嘴巴喝西北风……

小编接触过很多该类案例。
患者甲夏天拔牙,术后当天晚上一样火锅搞起来!
第二天依然完好,照样上班,照常吃饭。
患者乙大冬天去拔牙,在拔牙前还含了冰块。
结果牙创伤还是崩了!

既然季节和牙创伤的愈合关系不大,那究竟哪些因素会影响拔牙术后的愈合?
首先,我们先来了解下,正常情况下,拔牙后槽内组织的生理变化。
第一阶段 15-30分钟
鸭血状态

对,这时候的拔牙创口初步形成血凝块,稍有不慎就会让伤口血崩,所以小编称之为鸭血状态。
第二阶段 1天后
猪肝状态

一天后,纤维细胞已经升入血凝块内部,组织开始渐渐稳定,且跟猪肝一样越煮越硬。(时间越长,越接近定型)
第三阶段 5天后
牛腩状态

大致五天左右,血凝块逐渐机化,慢慢转化成肉芽组织,且形成了上皮条索和新生血管。
第四阶段 1个月后
春笋状态

待一个月左右,拔牙窝根尖基底部形成编织骨,软组织已经覆盖创口表面并开始角化。
最终阶段 3个月后
排骨状态
大概3个月后,上皮角化已完成,有新骨形成,骨结构渐渐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