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马来西亚简化汉字委员会根据中国和新加坡的简体字经验,出版《简化汉字总表》,在出版仪式上,委员会主席曾永森说道:“《简化汉字总表》的出版使马来西亚的汉字进入一个新的里程碑,它没有政治色彩,是具有马来西亚特色的汉字,适合马来西亚人士应用并作为马来西亚各族 人民学习汉字的主要参考书。”
到了90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马来西亚的劳动力,尤其是高素质人才严重短缺,为了解决人力资源匮乏,同时拉拢在经济上一枝独秀的华人群体,马来西亚政府开始解除对华文教育的压制。
1996年的教育法令,重新将华文学校纳入国民教育体系;2002年,取消大学录取配额制,允许通过马来语考核的华文中学学生进入国立大学学习。马来西亚华文教育进入新阶段,而简体字也就此成为所有马来西亚华人的使用的汉字。
港澳台使用繁体字的历史原因
我们先来看香港、澳门。首先,香港、澳门作为中国的一部分,并不存在新加坡和马来西亚华人那样严峻的文化危机。香港、澳门和新加坡、马来西亚都曾是西方国家的殖民地,但香港澳门在历史上本就是中国的一部分,其主体民族是华人,主流文化是中国文化,即使也受到西方文化的影响,但港澳人说中国用中国字的汉语环境并没有改变,因此没有简化汉字的内在需求。
其次,香港和澳门分别于1997年和1999年回归后,中国政府在香港、澳门实行一国两制的政策,港人治港,澳人治澳。港澳错过了中国汉字简体化运动,又没有新中国初期扫盲的需要,对于香港人来说,没有简化汉字的必要。此外,港澳经济发达、文化繁荣,长期以来对内地有着这样那样“不顺眼”,而使用繁体字更是他们文化自信、制度自信的一种表现,在没有沟通障碍又高度自治的情况下,港澳没有简化汉字的动力。
再说台湾。早在民国时期,中国就发起了各种汉字改良运动,保守点的主张汉字简化,激进点的主张汉字拉丁化,但不论是何种方案,汉字改良已成为社会共识。可在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后,如何“反攻大陆”成为主要工作,社会经济、文化教育这些都要靠边站。
等到蒋介石想明白“反攻”无望,回过头准备搞汉字简化的时候,发现大陆已经搞好了,而且搞得还不错。这个时候,汉字简化就成了政治问题,大陆用简体字,台湾就要用繁体字。仇志群在《汉字简化问题在台湾》一文中写道:“何应钦也曾在1969年,于国民党十中全会提出过整理简字方案,但是后来因为大陆先这么做了,考虑到大陆提倡的我们就应该反对,于是台湾对简体字的态度立刻转变为反对,成天说简体字是匪来匪去的东西。”
甚至在1966年发动“中华文化复兴运动”,全面禁止使用简体字,书籍必须是古文样式的竖版书或从右向左书写的横版书,而一旦有人用大陆的简体字,就会被扣上“投共通匪”的罪名。
在长期的文化控制和宣传下,使用繁体字,成了传承传统文化的要求和所谓的“华夏文化在台湾”的自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