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博的关系主要建立在兴趣上,关系质量较弱,多为单向传播,注重的是内容公开、传播速度和二次传播,受众群体是所有人,是一个开放的圈子。和QQ的关系主要建立在社交之上,关系质量较强,多为双向交流,信息传播速度不快,但受众信息消化率高,受众群体主要是亲友,是一个封闭的圈子。
而从外部来看,受意识形态的影响,中国是一个孤岛型市场,外来者不能自由地进入,除非政府开放限制,否则不可能出现强大的国际竞争者。
和QQ是腾讯公司的基础,具有最重要的战略意义。高达9亿的高粘性庞大用户流量是腾讯最核心的竞争力,也是中国企业中最宽广的护城河之一。凭借于此,腾讯能够积累大量的用户数据,轻易发现用户需求开发新产品、引导用户至新产品入口、针对用户反馈改进产品,是培育其他业务的肥沃土壤。
另一方面,高用户基础也提升了腾讯的容错率,只要不伤及用户基础,哪怕在其他业务上遇到挫折,腾讯也能全身而退,从头再来,不至于伤筋动骨。纵览腾讯历史,公司曾在诸多领域折戟,包括电商、搜索、微博、杀毒等等,但真正对腾讯构成致命威胁的,只有两次。
第一次、51(非51job)采取完全拷贝QQ产品、聚焦攻占高速扩张的网吧业,其最高用户数曾超过一亿;
第二次、3Q大战中,360公司以流氓做法截流QQ用户,导致QQ用户数水银泻地般流失数千万;MSN曾有机会对腾讯造成重大威胁,但由于自身战略失误和内部组织结构问题,反而只是虚惊一场。
腾讯在社交业务上的收入比例很小,是因为其不需要也没必要考虑过分变现。
一方面,腾讯拥有超长的产品线和众多的变现方式,游戏、广告、金融已是成熟的变现模式,泛娱乐、新闻资讯、云业务、视频也大有前途;
另一方面,腾讯对于用户体验极为重视,对社交业务过度收费会影响用户体验,腾讯曾在早期对QQ号收费、乱加广告,搞得怨声载道,媒体口诛笔伐,之后才确立了对所有基础用户免费,对部分增值业务收费的运营方针。
目前社交业务中的收入主要来自于QQ秀、QQ会员、空间会员等会员体系以及广告收入,在腾讯的整体营收中占比不大,官方未公布具体数据,约在15%—20%之间。
但在早期,这些业务的重要性要高得多,不仅支撑了大部分的公司营收,更重要的是摸索出了一套建立在会员体系和Q币支付体系的变现模式,这为公司后来的其他业务拓展积累了丰富的产品开发经验以及资金基础支持。这点远远超过了外国同行。

在关系链的底层设计上,腾讯与facebook有先天的差异。主要差异有以下几点:
① Facebook的好友关系是公开的,兼具社交性质和媒体性质;而QQ与相对封闭,好友多为熟人关系,私密性较强。
②Facebook除了平台外一无所有,腾讯则是平台 产品型,拥有超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超长的产品线。这也导致了在盈利模式上,腾讯要丰富得多。
Facebook坐拥二十几亿的全球MAU,其营收八成以上来自于广告业务,少部分来自于第三方应用的分成收入和游戏收入。
盈利模式的严重单一化是现今facebook最大的问题,广告业务有很大的局限性,在界面广告达到了一定程度的屏幕比例、信息流广告占据了一定程度的信息内容后,必然会增长停滞,唯有通过提高广告价格维持增长,但也不是长久之计。除此之外,广告的大量投放势必会影响用户体验,这对于社交公司来说,是很严重的打击。
Facebook管理层自然也看到了这点,数次提示广告业务的增长面临瓶颈,但目前仍未想出合适的其他营利模式。不得不说,美国企业在产品形态的初始设计上很有天赋,中国许多互联网产品最初都是从美国抄袭过来,但中国企业在后续的精细化运营和商业模式的探索上更有心得。
四、娱乐业务之游戏
游戏在腾讯业务中收入占比最高,超过40%,商业模式也十分成熟,对其进行深度分析,有助于深入了解腾讯产品的研发、运营思路,进而管中窥豹推广及其他业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