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元五世纪的403年,龟兹王国(新疆库车)高僧鸠摩罗什,抵达后秦帝国首都长安,后秦国王姚兴尊奉他为国师。之后的13年中,他把后秦帝国化成一个佛教帝国,人民十分之九都成了佛教徒。
对佛的崇拜虽不能拯救帝国的灭亡,但鸠摩罗什翻译的佛经,有30部之多。在此之前,虽然也有译经,都属残篇,到鸠摩罗什才正式完成佛经的体系,使佛教呈现出它的庄严面目。
另外一个比较典型的例子是北凉,沮渠蒙逊建立的,他们其实是匈奴的一支。那个时候,北凉迎到了一个大师,叫昙无谶(Dharmaksema,读音:谈磨趁)。当时像苻坚等人,都是拼命要找昙无谶做国师,为什么?这种宗教体制是建国的体制,怎么立项,要翻什么经等等都通。北凉的宗教系统就是昙无谶建立的。据说昙无谶还会房中术,因为要求转轮王有千塔,一千个儿子,他就让沮渠蒙逊多生,沮渠蒙逊也喜欢这个,他就接受这个宗教系统。
昙无谶译出的重要的一部经叫《悲华经》。这部《悲华经》,一般人都没有读过,甚至没听说过这部经,那它是伪经吗?不是,是昙无谶翻译的。
《贵霜佛教政治传统与大乘佛教》、《从天王传统到佛王传统》等著作。
04、前世佛
表面上,《悲华经》主要是在讲宝藏佛和转轮王,但其实真正的核心人物是宝海·梵志,他实际是佛的前世。
3世纪初,也就是迦腻色伽时期,昙无谶在北凉翻译出了《悲华经》。他翻译这部经是有规矩的,什么朝代,他的出生地,他的学术资格,他自己的名字,都写清楚了。
读经的人都知道,它好多都是套话,大段的套话,当你把这些套话掌握了以后,一眼就扫过去,读经就会很快。
这部经一开始也是“如是我闻”:我当时是这么听说的。“一时”就是当时。“佛”,就是释迦牟尼。在哪儿呢?在“耆阇崛山”这个地方开始讲经了。
释迦牟尼说,以前他在删提岚世界这一劫的时候,有一个转轮王叫无诤念,他有一个大臣叫宝海·梵志(梵志在印度是最高种姓)。
我们要把这个关系记清楚:宝海·梵志生了个儿子,后来成了佛,叫宝藏佛,或者叫多宝佛。
有一次,宝藏佛带着僧众到了安周罗,也是无诤念的王城,城外有一片树林,“名曰阎浮”,“阎浮”就是现在,世间的意思。他们就在这个林子里住下了。宝海·梵志对无诤念说,他这个儿子已成佛,很牛。无诤念就赶紧率领大臣过去,宝藏佛就开始讲经,讲完了以后,“默然而止”,不再多说话。
无诤念说,您想要什么有什么,我们供养你,全都管,只要您在这儿安心待着,时不时我就出来看您。
这个态度非常好,宝藏佛怎么样呢?“默然许之”。
到三个月的时候,无诤念就把有些东西做为供养献出去,都是自己的东西,非常高级。我在这里标了两个东西,一个是龙头璎,一个是阎浮金锁,它们是王的象征物,只有王才有。
无诤念献出宝物,宝藏佛还是“默然许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