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过这宇文邕可不简单呀,精明能干,有了兄长的前车之鉴,十七岁的宇文邕自然是不甘心就这样成为宇文护的傀儡,所以一直都在暗中积累力量,最后一举击杀宇文护,正式宣布亲政。
直到公元577年,周武帝灭了北齐将北方统一,萧岿也因为陈宣帝的战略调整而结束了长达二十余年的战争。

周武帝剧照
但是呢,为了能继续维持着“西梁”的国号,萧岿还是跟他父亲萧詧一样,放低了姿态,在周武帝的庆功宴上对宇文邕大肆吹捧,马屁拍的是一个接一个,周武帝一乐,也就放弃了心中计划的先取江陵,再攻南陈的想法,西梁也又一次的因为萧岿的一通“马屁”换来了暂时的安宁。
三、西梁归顺隋朝
公元580年,继周武帝在公元578年驾崩于北征路上之后,他的儿子周宣帝也莫名其妙的驾崩了,隋文帝杨坚抓住这个机会临朝亲政,夺了北周的权。
与此同时,宇文氏的其他亲戚自然是不愿意外戚干政,纷纷率兵进京,要讨伐杨坚,一时间北周国内一片混乱。
就在这风雨飘摇之际,西梁的臣子也坐不住了,都觉得这是一个好机会,一个“复国”的好机会,一如当年西魏宇文泰趁梁朝内部大乱之际侵吞梁朝版图一样,西梁群臣也打算趁这个机会去蚕食北周的国土。
但是这个提议却被萧岿给否了,他怕了,多年的战争经验,让他深知这次杨坚造反绝没有那么简单,所以他最终还是决定按兵不动,安心坐镇西梁,继续他的藩国生涯。

隋文帝杨坚画像
事实证明,萧岿的这个举措很明智,隋文帝杨坚用了仅不到半年的时间,就轻松解决掉了宇文氏的暴动,建立了隋朝。
而杨坚也正是因为萧岿没有像宇文氏那样起兵,而肯定了西梁附庸国的身份,直到公元587年,隋文帝杨坚才下诏书废了西梁的国号,将“西梁”编入了隋朝的州郡行列。
可以说,直到这个时候,南朝“梁”才算是彻底的消失在历史长河之中。
夹缝中求生存
纵观“西梁”由重建到被隋文帝编入隋朝的州郡体系,不难发现西梁作为一个国土面积堪称弹丸之地的附庸小国,却还能在北齐、北周、南陈的夹缝中求生存,其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但是西梁却真的做到了,纵然是以一种卑躬屈膝的态度来换取一线生机,但是谁又能说这不是小国在大国的夹缝中求生存的挣扎与无奈呢?

西汉七国之乱剧照
就好比西汉时期的“七国之乱”,同样是皇室宗亲夺权的剧情,但是受限于当时情景是西汉大一统的局面,并没有可供他们想要依附的比较强大的宗主国,最后结局如何,不还是失败了?皆落得一个身死道消的结局。
而且在古代封建时期各个朝代的附属小国,又有哪个不是在强权的压迫中去顽强的求生,只不过与他们不同的是,西梁作为南北朝乱世中三个大国中间唯一的附庸小国,那种不顾颜面也要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生存哲学被无限放大了而已。
剩下的也只是西梁皇室:“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扼腕叹息,空有志向,却无施展之地的壮志未酬。
参考资料:
- 《愍时赋》
- 《周书·卷四十八·列传第四十》
- 《北史·卷九十三·列传第八十一》
- 《隋书·卷七十九·列传第四十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