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是:
学科门类——学科类——专业。
高职是:
专业大类——专业类——专业。
学科门类,目前就是13个大类:
哲学、经济学、法学、教育学、文学、历史学、理学、工学、农学、医学、管理学、军事学、艺术学。
这13个学科大类,下设若干学科类(专业类),专业类下面再分,才是高考志愿上填报的具体“专业”。考生填报的六位专业代码,前两位是学科大类,中间两位表示学科类,后两位表示具体专业的编号。
前边说的“一流学科”和“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他们的对象,不是第三层级的具体专业,而是第二层级的学科类(专业类)。因此说,同为一流学科,各个学校的研究方向、具体专业设置,也可以是不同的。
举个例子来说。
“农业经济管理”和“国民经济管理”,这俩专业看上去貌似也差不多吧?这国民经济中,不也包含农业经济吗?但细看:前者的代码是120301,后者为020103T。
12:管理学大类,1203:农业经济管理专业类,120301:农业经济管理专业;
02:经济学大类,0201:经济学专业类, 020103T :国民经济管理专业。
最后的这个“T”,是说该专业为特设专业。
貌似差之毫厘,其实这俩专业从根子上说,连学科大类都不一样,毕业后,前者是管理学学士、后者是经济学学士;在校期间,学的专业课程、实习去向、就业方向……其实都大不一样!
06 总结陈词
改开初期评定的全国重点大学,对于今天来说,参考意义不大。
985高校,含金量要远高于211。
双一流,包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
这其中,一流大学的A组,基本上等同于当年的985;B组,实力基本上介于985和211之间。
一流学科,分为官方认定和自主确定两大类,类似于一流大学的A、B组,一般认为A组实力更强。这里评定的对象,其实是我国13个学科大类下属的二级“学科类”,或者说是“专业类”,而学科类再往下分,才是高考的考生,要去填报的那个具体的“专业”。
同为官方认定的一流学科,具体排名,可以再参考教育部全国第四轮学科评估的结果。不过学科评估结果公示是在2017年,是基于历史成就,双一流的建设立项,是着眼于未来发展,二者侧重点略有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