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上虞县志全都持“支庶封地”说。著名的《百官镇》诗云:“风舞龙蟠耸碧峰,剡溪缭绕旧虞封,低绯野渡秦时日,出没斜阳舜庙钟。”诗中看到当时百官镇有舜庙,但作者也认为这一带是“旧虞封”。
《浙江古代史》云:“舜有庶子七人,分布在余姚、上虞、濮阳、余虞、西虞、巴陵、衡山、长沙等地。因此传说余姚、上虞都是舜后代所封之地。”
邻县余姚的地名由来,也可作为旁证。西晋时的《风土记》载:(余姚是)舜支庶所封之地,舜姓姚,故曰余姚。另外,“余”与“虞”音同,余可能由虞演变而来,即余姚或等同于“虞姚”。
再从全国看,舜的国号为虞,中国地名中带“虞”字的大多是虞舜子孙的封地,最典型的例子是河南的虞城。据载虞舜晚年,以其儿子商均不足以担大任,把首领之位禅让给禹,夏禹继承虞舜的王位后,封了一块土地给其长子商均,商均袭其父虞舜国号,称虞国。商均死后葬于虞国城北13公里的地方,其墓至今尚存。到公元569年,隋文帝将当时的虞县改称虞城县。
虞舜的嫡长子封在中原地区的虞城,而支庶则封在比较偏远的地方。
其实上虞地名的由来,清代的《越中杂说》就明确指出:“虞舜支庶封于余姚,又封于上虞,以虞称国,故曰上虞。”上虞之名中“虞”是指此地为虞舜后裔的封地,“上”是方位,以与别的封地相区别。
综上所述,本地不是“舜避丹朱于此,故以名县”,面因虞舜支庶的封地而称上虞,更符合史实。
来源:上虞新闻网
申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