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量变产生质变。
上课的第一天,佛罗里达大学的杰里·尤尔斯曼(Jerry Uelsmann)教授将他的电影摄影学生分成两组。他解释说,教室左侧的每个人都属于“数量”组。他们作品的数量将成为评定他们成绩的唯一标准。
在上最后一天课时,他会统计每个学生提交的照片数量。假如提交了100张,可以拿到A;90张可以拿到B;80张会被评为C,依此类推。
与此同时,教室右侧的每个学生都属于“质量”组。他们作品的品质是评分的唯一标准。他们在整个学期里只需制作一张照片,但是要想得A,它必须近乎完美。
学期结束时,他惊讶地发现,所有的优秀作品都出自数量组的学生之手。在学期中,这些学生忙于拍照、尝试各种组合和照明、在暗室里测试各种曝光手法并汲取经验教训。在制作数百张照片的过程中,他们磨炼了自己的技能。
与此同时,质量组坐而论道,空想着如何达致完美。最后,除了未经证实的理论和一张平庸的照片之外,他们再无其他能表明自己曾经努力过的东西。
试图找到最佳转变方案的努力,比如试图寻找减肥捷径、强身健体的最优方案,以及开展副业的好点子等,很容易陷入困境。
我们一门心思地要找到做事的最佳方式,却从来也不付诸行动。对此伏尔泰这样写道:“因追求最佳而丢掉了足够好。”
太扎心啦!
实验中的电影摄影是这样!写作是这样!你说要做却始终没去做的运动也是这样!
说到写作,这是我要向读者们作出检讨的,就是我过去的一年在这个号上写的东西太少啦,今年我要大大的改变。
曾有这么一位作家,他每天都在网上写网络日志,断断续续写,写生活感言,写生活遇到的疑难,什么事情他都想借题发挥,另外他还有一个“毛病”,就是从来不修改。
于是就有人质疑:我不认同你的做法,你每天这样写,还不修改,即便你写了很多稿,都没有用!你应该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
他听不下去,说:放屁!重质不重量不是你在修炼时说的话,因为你还没有这个资格!
然后他给出了修炼的“三重境界论”:第一求量,第二求质,第三求新。
第三个求新,也就是追求创新,这好理解,关键在于理解他说先重数再重质的原因:
你不能每天交出一篇文稿,将来又怎么随时随意,信手拈来写出好的文章?
难道要等到灵感才能写出文稿的人才是高手吗?
而实际上,我就是凭借这样的修炼,才出道三年就写成了第一本畅销书,只是三年的修炼!
你们学新的招数,有没有先求多,而不是先求好?
很多人要做一件事,一开始就想象自己要交出有质量的东西,学技巧也是这样,做事业也是这样,结果很快心灰意冷。
其实,你的思考方向应该是:一开始求多,做不好时,你只需要告诉自己,我只求多,不求好,这是修炼阶段。
对于初学者,你要知道,数量是你能控制的,质量却不是你能控制的,你要拿捏好能控制和非控制之间的修炼空间。
在质先还是量先这个问题上,我们最可以产生反思的一个地方在于:你是否存在太过于看得起自己的倾向,乃至于过早把自己放到了“求质不求量”的阶段?
其实我们真正在争的并不是先求质还是先求量的问题,我们争的是哪一种方式更有利于最终的产能,如果因为太早让自己进入“求质不求量”的境界,而导致最终产能下滑,那么我们就应该重新调整我们的行为策略。

2、输出倒逼输入,但最终目的还是输出。
我们都说的一句话,叫做“输出倒逼输入”,变成了一种很流行的方法论,但是请问有多少人正确理解过这句话,到底为什么我们要输入,为啥要倒逼?
你如果活得好好的,吃喝不愁,开心且幸福,你非要往大脑里塞东西干嘛?
我家在浙江一个叫绍兴的地方,毗邻的一个市叫做上虞,我发现上虞的农村乡下有很多家庭作坊,作坊主会出成麻袋的拉电子元器件到家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