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诸多书写楼兰的诗中,王昌龄《从军行七首》其四“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最为著名,表现了守边将士的果敢悲壮,交织着报国的志愿与思乡的深情。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评此诗说:“首二句乃逆挽法,从青海回望孤城,见去国之远也。后二句谓确斗无前,黄沙可战,金甲都穿,见胜概英风。”与此诗有异曲同工之妙的是晚唐诗人曹唐的《送康祭酒赴轮台》:
灞水桥边酒一杯,
送君千里赴轮台。
霜黏海眼旗声冻,
风射犀文甲缝开。
断碛簇烟山似米,
野营轩地鼓如雷。
分明会得将军意,
不斩楼兰不拟回。
唐代西域境内有两个轮台:一是汉轮台,故址在今新疆轮台县东南;一是唐轮台,故址在今新疆昌吉市、米泉区至乌鲁木齐市一带。两个轮台分别在天山南麓和北麓,都是“丝绸之路”上的重镇。从诗中不能判定康祭酒去的是哪一个轮台,但都距离中原路途遥远。杯酒话别,从长安的灞水桥边远赴数千里之外的轮台,自然让人感伤。轮台环境奇异,霜黏泉眼,风透犀甲,远山似米,战鼓如雷。“不斩楼兰不拟回”与“不破楼兰终不还”一脉相承,体现的都是保家卫国的英雄情怀。
唐人的楼兰记忆是伴随着唐王朝的强大而鲜明起来的:“摧枯逾百战,拓地远三千。骨都魂已散,楼兰首复传。”(虞羽客《结客少年场行》)骨都,匈奴有左右骨都侯。首复传,指傅介子刺杀楼兰王、传其首级至长安一事。唐人崇拜英雄,歌颂战功,渴望能像汉王朝一样开疆拓土,清扫边塞,成就彪炳千秋的伟业,所以就有了“斩楼兰”“刺楼兰”的书写。值得一提的是,在众口一词中,玄宗朝宰相张九龄却发出了不同的声音:“他日文兼武,而今栗且宽。自然来月窟,何用刺楼兰。”(《送赵都护赴安西》)文武兼具、坚实宽柔,边境自会平安,又哪用刺杀楼兰王呢?
无论何种原因,楼兰的湮没都是一首凄婉的历史悲歌。幸运的是,唐人通过深长的记忆和持续的书写,将古老的楼兰复活并转化为内蕴丰富的地理符号、文化符号,其中寄寓了边防安全、国家强大的渴望,也引发读者关于历史、民族、异域、远方以及理想、功名的无穷想象和思考。历史上的楼兰虽然被时间尘封,但唐诗中的楼兰却鲜活依旧,因为唐人已将楼兰镌刻在了记忆深处。
扫一扫,更精彩
《光明日报》( 2021年03月22日13版)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