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罐
古城西段墙体(局部)
马蹄形木梳
铁箭镞
铜手镯
五铢钱
【守望家园】
一次偶然的疏忽,一把铁锨被遗忘在沙漠里;一场突如其来的沙尘暴,让斯文·赫定发现了楼兰古城。
时光过去了117年。2017年1月,新疆文物考古所、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尉犁县文管所和博物馆、中科院遥感与数字地球研究所等单位,在孔雀河流域进行考古调查时,也是“偶然间”发现了一座古城址,当时他们依自然地名命名为“咸水泉古城”。
随后发现的事,令他们更为意外、震惊:发现了楼兰最初的都城。
咸水泉古城的现状
咸水泉古城位于孔雀河下游尾闾地带黄土台地上,东南距当年斯文·赫定发现的楼兰古城57.5公里。墙体北半部分已经被风蚀殆尽,现存西南至东北的南半部分,断断续续连接成半圆形。根据残存墙体复原,古城呈圆形,直径300米,墙体宽2.2至2.7米,残存最高处2.5米。西南段墙体残长48米,背风面堆积有厚厚的流沙。
考古人员发现,修筑墙体所有材料均为就地取材,有胶泥块、沙土、胡杨木柱、红柳枝、罗布麻、芦苇草等。古城修筑前,将墙体基础部分的地面修治平整,局部采用减地法下挖。墙体基础中顺向栽立有三排“Y”字形木柱,两“Y”字形木柱间顺向插立细木柱,共同构成墙体的“筋骨”,外排木柱距中排木柱1.2至1.5米,底部填充沙土;中排木柱距内排木柱1至1.2米,底部垒砌填充胶泥块。墙体上部横向、顺向铺放红柳枝,一层层交叉垒放至顶部。“Y”字形木柱直径20厘米左右,两根间隔2.8米。从生土至“Y”字形岔口的距离为1.1米,岔口向上伸出部分多已被风蚀,现残存部分长20至40厘米不等。“Y”字形木柱根部埋入柱洞中,柱洞深50厘米,直径25至35厘米,在木柱外壁至生土坑壁之间夹塞碎胶泥块填充加固。两根“Y”字形木柱之间顺向栽立的小木柱粗细不一,直径5至12厘米,数量15至24根不等。小木柱根部处均削尖,有的直接插入在生土中,有的掏挖小的柱洞后埋入。“Y”字形木柱的岔口均位于同一水平面,以便于顺向搭置木柱,作为横梁。横梁木柱都非常直,长3.2至5.7米,直径15至20厘米不等。
负责发掘的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副研究馆员胡兴军说:“三种木柱的质地均为胡杨。在外排木柱、内排木柱的内侧,紧贴木柱顺向夹塞一排用红柳枝编制呈辫状绳子捆扎的罗布麻束,由底至顶部。罗布麻束层宽约10至15厘米,既可防止大风掏蚀墙体,又能阻止墙体中的流沙、胶泥块、红柳枝等向外滑落,起到了防风固沙的作用。”
由于风蚀,古城内外地面下切严重,形成若干雅丹。雅丹多呈东北至西南向长条形,顶部与墙体基础处于同一水平。“我们推测城内外雅丹顶部即为古城使用时期的活动面。城内地表有零星陶片、石器等,陶片多为手制夹砂红陶。在古城周边还采集到陶片、铜箭镞、铜手镯、铜扣、铜环、环首铁刀、铁箭镞、铁锅、石箭镞、砺石、绞胎玻璃珠等遗物。”胡兴军说。